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周曙光

多馬2008年7月28日

網路將給中國帶來資訊的解放和生活的民主嗎?很多人問這問題,卻沒有人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一旁,先行動起来,利用網路帶來的技術上的全民平等,積極參與社會進程。在這些行動中,"公民記者"成為最新,也是最有號召力的社會與網路行動之一。周曙光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個公民記者,上周末,他給同齡人上了第一節"公民記者課"。德國之聲記者多馬走近其人,給你一個真實的周曙光。

沖在前面的周曙光圖片來源: DW

上課的時間是星期六的晚上,地點在離清華大學南門不遠的"避風塘"酒吧裡,主講的周曙光站在投影儀的大屏幕前顯得個子矮小,講課也不斷被鄰桌的講話聲和笑聲壓倒,不過這一切都沒有影響來聽課的二十幾個部落格寫作者的興致,他們喝著付18元錢可以不斷續杯的飲料,認真聽講,心中多少都對講課的周曙光小有敬意。

周曙光描述了站在聽課者面前的感受:"避風塘裡面是一個所有人共享的大空間,所以我講話都必須特別大聲。不過他們的注意力是在大屏幕上面的,所以他們獲得訊息還是沒有問題的。我覺得他們都是沖著我來的,我感覺自己好像一個被人崇拜的明星一樣。"

周曙光講解的並不是新聞學原理和採訪技巧,而是各種為成為公民記者所必需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比如GMAIL、Skype、Blogger.Com等等。 實際上,來參加講座的感興趣者大都學習過新聞專業,或者在從事網路報導工作,不過他們對於公民記者的概念,操作的方式,甚至硬體技術都不甚瞭解。

周曙光說,他講的東西聽眾都表示沒有聽過,所以他講的時候都會問大家能不能聽明白。他說他只是提供一些線索,還有一些軟體的網址,讓聽眾利用網路去學習。

公民記者的概念出現在2000年之後,到目前為止尚無確切的定義。不過,它基本上體現了這样的理念:在網路時代,因為每個人在技術上都有可能成為訊息的發送者,所以,每個人也就成為了潛在的新聞記者。而這種以公民身份參與的新聞訊息的傳播就被稱為公民新聞,采制這種新聞的人就被稱為公民記者。

周曙光就是因為在中國第一個親身實踐公民新聞的采制與發布,成為眾多網民和新聞界關注的焦點。周曙光1981年出生,1999年開始上網。他沒有完整地讀完高中,大學也只讀了一年多。不過通過自學,他熟练地掌握了網路技術。從2001年到2005年間,周曙光曾受僱於幾家公司,擔任網路管理員。其間他也開始在自己的名為"周曙光的網路日誌"的部落格上,以Zola為筆名發表文章。而他目前的職業則是菜農。這樣的身份似乎很符合人們將公民新聞定位為"草根新聞"的定義。

周曙光的父親是退休煤礦工人。母親沒有工作,家裡有兄弟姐妹五個,都靠周父的薪水讀書長大。

2006年5月,周曙光在個人部落格裡發表了諷刺百度網站的審查制度的文章,個人部落格的訪問量飆升至2萬。2006年8月,他揭發某公司的商業騙局並拒絕該公司的賄賂,得到了更多網民的支持。

真正帶給周曙光公民記者身份的事件是這樣的:2007年,他以個人媒體的身份報導了重慶楊家坪拆遷事件,採訪了著名的"釘子戶"吳蘋夫婦。他采寫的新聞為他的部落格帶來了18000多的點擊量,而他自己的公民記者行動也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南方都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等大型媒體機構都報導了周曙光的行動。畢竟,在新聞媒體受到嚴格審查的中國,普通人很難接近主流的大眾傳媒,而一般網民則主要是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抒發心情,與此相對,周曙光的行動顯得特立獨行。正如«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報在對他的報導中評論的:"特意從外地趕過去做部落格報導的,目前大概只有周曙光一個人。"

也正是在這次報導重慶釘子戶的過程中,周曙光第一次聽說了他自己實際上已經在實踐的"公民記者"的概念。他說:"我是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概念,去年我一個人身份報導重慶最牛釘子戶的事情之後,就有人提出了這個概念,說國外很流行,但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從那以後,就有很多人提到這個概念了。"

那麼,對於實踐者周曙光來說,公民記者意味著什麼呢?"公民記者就是以老百姓的身份,在公民和公民的對話過程中去瞭解事情的發展過程吧,他在事件中就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

2008年7月,周曙光又在他人的資助下,親自到貴州甕安瞭解發生在當地的民眾燒毀警察局的群體騷亂事件。他從自己所到之處,不斷發回新聞報導,其中包括很多照片和视頻資料。這些資料在網路上流傳,並被國內外的大型媒體轉載,一時間周曙光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他迎來了自己公民記者工作的第一個巔峰期。

就在周曙光的公民新聞行動給中國嚴格的審查制度之下的大眾傳媒帶來新的氣象與可能性的時候,也有人開始批評他的行為。有人批評他的報導不夠專業,有人說他賬目不清,更多的批評者則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出名。那麼,周曙光是怎樣回應這樣的批評呢?他坦承,一方面,他當然願意出名,不過也提到,他的行動還有別的動機。"一方面是好玩,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又有用,又有趣,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很完美的事情了。"

批評者常常忘記了周曙光提到的,做的事情不光要有趣,還要有意義。周曙光的新聞報導常常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比如上訪者和被迫拆遷者等等。對他來講,公民記者行動中所號召的人人提筆記錄自己的生活,有著非凡的意義。他說:"維護自己的權利,是可以讓這個社會大環境變得更好的行為,所以維護自己就是維護這個社會。"

中國著名的學者崔衛平教授也非常贊同每個人記錄自己生活的行為,在她看來,記錄生活有著除了維護自己權力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她說:"我認為這種形式跟紙質媒體相比,它講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不能說它不具有新聞意義,如果能讓媒體變得更多元的花,這種報導也是很有意義的。周曙光是在有意識地做這些事情,我覺得很有意義,如果大家都來寫身邊的故事的話,尤其是一些掉在縫隙中的事情,會使人們保持一定的社會道德敏感性。"

從普通的網民到積極參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公民記者,這中間自然要經歷許多過程,不過一旦行動者自覺起來,參與其中的人數和他們帶來的影響將是深具潛力的。在這方面,韓國的網民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例子,韓國的"Ohmynews 我的新聞"網站,從2000年2月創辦以來,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網路新媒體,而該網站上登載的新聞,主要來自於社會普通市民。網站創辦時,市民記者數為727人,而現在人數則超過38000, 點擊率為每日200萬次。

周曙光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公民記者的身份是尷尬的,因為所謂公民記者,提倡的就是人人都來參與新聞報導的大眾活動,而不是一人因為實踐"公民新聞"而成就個人主義的英雄。周曙光也看到這一點:"我不應該每次都沖到第一線的,而是教會更多的人都成為公民記者,所以我打算去做一些培訓或是創辦一個公民新聞網站來匯集和組織這些新聞線索,也許會做一個公民媒體。"

而上個星期六的第一節"公民記者"課,就是他實踐公民新聞的大眾化的第一步。

在周曙光的個人網站首頁上,他抄錄了安葬於西敏寺的英國主教的墓誌銘,也許這句話代表了這個不典型的80後的社會理想,這句話也許也可以回應他的反對者對他的批評,墓誌銘中這樣寫道: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