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出台反制裁法後 在華外企考慮「雙循環」

2021年6月21日

對幾乎所有的國際性企業而言,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無疑都是一個災難性的選擇。中國出台《反外國制裁法》意味著,北京正在策劃制裁參與打壓中國公司的外國企業,在華作業的超過5000家大小德企,必須對其前途做出新的判斷。

專家說,2030年起,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其60%的成車將在中國銷售。它們擔心被制裁
專家說,2030年起,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其60%的成車將在中國銷售。它們擔心被制裁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6月10日,G7峰會一天之前,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該法當日經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生效。中國歐盟商會商會主席、曾長年在德企任高管的伍德克(Joerg Wuttke)對路透社表示:「中國似乎相當匆忙。這樣的舉動不利於吸引外國投資、安撫越發覺得自己是政治棋局犧牲品的企業。」

這項新法是中國反制外國制裁的最新法律工具,旨在讓中國的報復措施更具合法性和可預測性。中國外交部稱,這是一部對待外國制裁的法律框架。

該法第3條這樣寫道,「外國國家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以各種藉口或者依據其本國法律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對我國公民、組織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干涉我國內政的,我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措施。」

德國經濟界尤其擔心的是,這個1200多字的《反制裁法》懲罰的對象除了政治人物以及相關機構外,還暗示包含了企業,即那些遵守美國對華制裁的公司。

不遵守美國法律不行

然而,對於任何一家有著國際業務的公司,都不可能無視美國發起的對華制裁令,因為這將意味著斷絕同美國的貿易往來,包括無法進行美元貿易清算,從而無異於經濟上的自殺行為。《反制裁法》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出強硬規定,該法第12條寫道:

「任何組織和個人均不得執行或者協助執行外國國家對我國公民、組織採取的歧視性限制措施。」違反者可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停止侵害、賠償損失。」

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講,這樣的選邊站問題根本就是假命題。因為這樣做,不僅意味著要立即被逐出美國市場,甚至還有可能被國際金融體制所拋棄,因為銀行不會違抗美國的制裁令同這樣的企業進行交易。那麼企業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難道要他們遠離中國嗎?」

撤資不是選項

對許多德企而言,撤離中國也不是選項。對於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戴姆勒和寶馬而言,中國是他們最為重要的市場,今年1季度,德國車商在中國的銷售額佔比上升到40%以上。被稱為德國"汽車教父"的埃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預言,2030年起,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其60%的成車將在中國銷售。

除汽車行業外,西門子和巴斯夫每年都在中國市場有數十億歐元的業務,德國中小企業也視中國為重要的出口市場。

德國汽車產業協會主席米勒:「無論如何,要避免緊張升級」圖片來源: Sven Hoppe/dpa/picture alliance

外企在華雙循環?

德國汽車產業協會主席米勒(Hildegard Müller)對《星期日世界報》(6月20日)表示,協會成員對情勢進一步緊張充滿憂慮,他們在人權、法治以及持續性方面都遵守很高的標準。她呼籲「各方,尤其是歐盟、中國和美國,雖然議題棘手,但急需加緊對話,為盡早恢復正常達成共識。」她強調,「無論如何,要避免緊張升級」。

德國機器製造協會(VVDMA)也表示,中國正在以各種手段裝備自己,但是,「這一潛在的威脅對在華外企究竟意味著什麼,還有待觀察。目前,不必急於行動。」

上周,中國歐盟商會發表的一份調查顯示,很多企業正在調整戰略,在中國國內和國外建立起新的供應鏈。有企業表示,不會撤離中國市場,但地緣政治的緊張迫使公司改變戰略,將在華生意同其它地區的生意斷開。

(綜合報導)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