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印度要買空德國企業?

2007年9月27日

近年來,德國企業被外資併購的數量增長很快,以至於德國人當中流行一種說法,說德國企業就要被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人買空了。事實到底如何?著名德勤咨詢公司對外資收購德國企業的情況做了調查。

台灣的BenQ讓德國人償到了收購後的苦果圖片來源: AP

德國去年的企業收購與兼並案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與外國資本有關。特別是在新興的具有增長潛力的市場,去年德國的投資中有一半都是外資。2007年第二季度德國的收購案中,有11%是印度、中國或俄羅斯人參與的,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還僅為6.5%。如果按照收購的資金來源來統計,來自中國和香港的資金佔了15%,印度佔23%,俄羅斯佔8%。

德國的中小企業是外資熱衷收購的對象,這些公司往往都是在公司老闆到了退休的年紀卻又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也有的德國企業為了提升競爭力必須進行擴張但又缺少資本,因此希望引進外資。

對於收購者來說,那些資產情況健康和由公司創辦人自己經營的德國公司最受歡迎,這樣的企業在註册的了收購案中佔了七成,它們所在的行業主要是製造業、汽車、紡織、食品製造業以及零售連鎖店。

德國人對外資收購德國企業的恐懼心理並不是沒有道理。西門子將自己的手機業務賣給台灣企業BenQ,不到一年後BenQ變宣佈破產,讓德國人吞下了全球化的一個苦果。從此,德國人一聽到中國人來收購,難免不神經過敏。德勤的調查報告表明,那種將企業收購後拿走技術與設備然後撒手走人的做法已經不是今日的主流,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收購者與昔日相比在動機和目的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這些外國「入侵者」寧可高價收購營運良好的企業,也不廉價從破產管理機構哪裡買「便宜貨」。

收購德國企業的主要動機

德國企業為什麼在那些外國收購者眼裡是香餑餑?德勤報告的作者之一安德裡亞斯.坡爾說:「除了技術上的專門知識,德國的地理位置也非常有吸引力:處於歐洲的心臟部位,是連接東歐與西歐的橋樑。德國的基礎設施也非常發達和健全,這也是一個強項。」他說:「幾年前的情況還是,外國公司收購德國企業的主要目的是想得到專門的技術。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外國公司收購德國企業的主要動力是,他們認為進入德國後,在價值鏈上提升自己地位的機會看好,同時也加強了對德國市場的滲透能力。」

德勤的問卷調查表明,收購德國公司的外國公司中,36%的收購者說想通過收購進入新市場,32%的說是想提高競爭能力,18%的說想獲得新的專門技術,14%的說想通過併購獲得協同效應。

坡爾介紹說,印度的IT業向美國和歐洲市場進軍的勢頭一年強過一年。在歐洲,印度IT公司攻佔的首先是英國,現在它們已經在哪裡站穩了,到德國則一般來說是它們進軍歐洲的第二步。對於印度公司來說,在德國建立一個全新的子公司成本高且操作複雜,收購或兼並就成了捷徑,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獲得了基本客戶、營銷渠道和員工。

機會與風險並存

儘管外國公司收購德國企業的熱情很高,但是德勤公司警告它們也要認識到其中的風險。德勤公司的全球範圍的調查表明,企業收購案例中,有一半都是沒有達到預設的目的,主要的原因是被收購企業的員工不滿意、文化差別和給客戶帶來的不確定感。坡爾說,「收購者最常犯的錯誤是控制過度,因為他們感到不放心和缺乏信任感」,從而對原來的員工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

因此,在作出收購決定前,一定要有精心的準備。收購前,一定要有長遠的戰略和確保收購對像是一家資產狀況良好的公司。如果有必要,可請當地的咨詢公司來幫助解決文化原因造成的問題。為了保證公司的技術和知識不輕易流失,應該採取措施保留那些擔任要職的員工至少再效力三年。確保公司管理團隊與公司新主人盡快相互熟悉起來,使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盡快彼此瞭解和信任。重要的還有,與公司的老客戶和供應商及時溝通,才能保證企業被收購後業務順暢地運作。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