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政大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在陸委會5月份的「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撰文指出,近期中國網路上出現一波「不願為國而戰」的論戰,主張不願上戰場的主要理由為「對社會不平等的不滿」以及「不願為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戰」,是否代表官方所帶動的「愛國主義」逐漸「不敵一般民眾的生計考量與對現狀的不滿」,值得進一步觀察。
中國社群網路日前曾出現表達「不願為國而戰」的熱門帖子,內容寫道「如果發生戰爭,我是不會去的,也不會讓我的孩子去。」。發帖人表示:「我是生長在社會底層的人,和平時期沒人記得我們,有難時候才想起我們。說什麼國家有難,人人有責,發福利時候,享受國家待遇時候,都沒有給同等待遇,愛誰去誰去,反正我不去,也不讓我的孩子去。」
這則帖子在中國社群網路引發熱議,並引起不少網民的共鳴,有人支持發帖人的底層不參戰觀點,有人認為必須先加強社會福利才談是否參戰,也有一派人表示「為祖國而戰」是中國人的優秀品質,「若有戰,召必回」;主流觀點則普遍認為,「愛國情懷消退的危險訊號值得每一個人警惕」。中國網上有帖子分析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人民對自私自利富人的痛恨,以及官員貪腐不作為和執法人員濫權。
王信賢在其題為「近期中國大陸民眾政治信任及輿論觀察」的文章中寫道,近期中國大陸社會出現質疑城管、農管執法、公權力擴張、退休金銳減等輿論,對政府信任度下降。他觀察指出:「由於黨中央高度集權決策,使民眾對施政不滿的矛頭直接指向黨中央的情況日益增加。」
文章也分析稱,根據過去的國際機構調查,中國民眾的社會安全感較高,但近年來隨著經濟下行、失業率攀升、疫情防控亂象以及防疫政策從「清零」大轉彎,使得民眾的社會安全感急劇下降。在社會心理的焦躁浮動、衝突不斷之下,「愛國主義」甚至不敵現實。
作者也指出,中國政府對於稍有不利的言論極其敏感進而「無限上綱」,例如 笑果文化脫口秀演員李昊石(House)因提及「作風優良,能打勝仗」被指冒犯解放軍遭到調查,官媒也大加撻伐。王信賢認為,當前中國大陸的社會事件雖不至對中共統治造成立即而明顯的挑戰,但將對民眾的政治信任造成衝擊,也為未來的社會治理埋下不可預期的伏筆。
DW Conflict Zone:如果北京攻台,歐盟的計劃是什麼?
為「武統台灣」言論降溫?
近年來台海局勢不斷升溫,北京當局雖聲稱將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願放棄武統選項。中國軍機及軍艦頻繁在台灣海峽活動。美國中情局(CIA)等多方擔憂中國武力攻台。台灣國防部表示,周四(6月8日)偵獲殲-11、殲-16戰鬥機、轟-6轟炸機、運油-20及預警等各型機共計37架次解放軍軍機,進入台灣西南與東南防空識別區,台灣國軍啟動防禦系統應對。這是中國近期最新一次大規模的軍機擾台行動。
雖然中國網上「不願為國而戰」的帖子並未指明是因何而戰,但台灣媒體和分析人士立即聯想到台海戰爭,並評價稱中國網上的「反戰文」揭露中國人民真實心聲。
台灣中央社五月初曾引述「日經亞洲」前中國分社社長中澤克二撰文指出,中國網路正出現引人矚目的現象,即關於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各方辯論禁令似乎被解除;一種不同於目前風向甚至禁忌的觀點已被允許流傳,亦即現在決定強行統一台灣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危險的。
文章分析認為,相關討論一直存在於中國網路上,沒有被中國審查機構刪除,清楚表明中國當局接受了這個謹慎立場。「可以肯定地說,中國領導高層打算讓它流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傳播。」
中央社引述日經亞洲稱,雖然中國當局不排除武統台灣,但中國的軍事和安全專家從過往經驗知道這麼做會非常困難,因此有必要暫時平息因戰狼宣傳而激起的輿論熱潮。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中國駐法大使有關克裡米亞及烏克蘭主權的言論讓近來備受孤立的中國外交官再次被聚焦。中國咄咄逼人卻往往自相矛盾的國際立場或許也是外交官們的難題。中國新任外長能帶領他的部門走出「戰狼外交」的誤區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北京近年來一改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CNN曾報導指出,與過去幾十年素來溫和的中國外交官們相比,「戰狼外交」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類型。這些中國外交官不會發表冗長的聲明,而是在推特和其他社群網站平台上,對任何針對中國或共產黨的批評進行直接回擊。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戰狼外交「的說法,取自中國2015年上映、票房大獲成功的電影《戰狼》,影片民族主義情緒相當濃厚。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初並沒有否認這種表述。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2020年5月,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曾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路線,然而因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國需要「戰狼」來捍衛國家尊嚴。圖為《戰狼2》劇照。
圖片來源: Koch Films中國外交部並不認同「戰狼外交」的說法。2020年12月,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論壇發演講時表示,貼「戰狼外交」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他說,中國從來就是禮儀之邦,以和為貴,從沒有主動挑釁別人;「戰狼外交」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又一個「話語陷阱」,「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棄抗爭。我懷疑這些人還沒有從100年前的舊夢裡醒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Dela Pena「戰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是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其言論多次引發爭議。比如2020年3月,他在推特上稱可能是美軍把新冠疫情帶到了武漢。 「五眼聯盟」外長發出針對香港問題的聲明後,他在例行發布會上回應,不管他們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他還曾發布一則抨擊澳洲军人在阿富汗所謂戰爭罪行的推文以及虛假圖片。澳總理莫里森表示,中國政府應該為這條推文感到羞恥。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2020年4月威脅說,如果澳州政府繼續推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圖為冠狀病毒結構示意圖),中國民眾可能抵制澳洲的产品或者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楊萬明則針對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的兒子指責中共「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去了一次邁阿密後「感染思想病毒」。
圖片來源: Reuters/NEXU Science Communication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2022年8月的一篇文章列舉中國在歐洲的5位"戰狼"外交官,包括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吳紅波、駐法國大使盧沙野、駐瑞典大使桂從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駐德國大使吳懇(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Soeder2022年10月16日,港人組織在中國駐曼徹斯特領事館前舉行抗議時與領館人員發生肢體衝突,一名示威者被拖入領事館院內,遭到毆打。英國政府對此提出嚴正交涉,警方也展開了調查。調查顯示,參與暴力的人當中也包括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12月,中方證實包括鄭曦原在內的6名領館工作人員被調離,但稱之為正常人員調動,與打人事件無關。
圖片來源: Matthew Leung/The Chaser News/REUTERS2023年一月,50歲的趙立堅卸下外交部發言人的職務,調任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幾乎與此同時,原駐美大使秦剛(圖)接替王毅出任外交部長。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這些人事變動意味著中國有意改變過去幾年樹立起的「戰狼」外交形象。但新外長上任後,鋒芒不輸前任。發言人面對國際媒體的態度也絲毫不見緩和。
圖片來源: Jade Gao/AFP/AP/picture alliance2023年4月2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媒體電視採訪時,質疑烏克蘭對克裡米亞半島的主權以及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前加盟共和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並對記者出言不遜,引起國際輿論嘩然。有關言論招致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的強烈不滿。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批評此言「不當」。中國外交部隨即澄清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主權國家地位"。中國駐法大使館後來則聲明稱大使有關烏克蘭問題的表態是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立場。
圖片來源: Gao Ji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的外交官在公開評論中越來越多地批評美國和西方國家的人權,傳遞的訊息是,西方國家沒有資格批評中國,而且中國受到西方國家更多的攻擊。報導援引西方外交官說,中國的戰狼外交"具有很強的防禦性和應急性",但效果適得其反,而且訊息傳遞的受眾並不明確,有點"亂了章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