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和德國形成世界經濟增長新軸心

2010年8月9日

《世界報》認為德國和中國形成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軸心;儘管中國經濟存在著潛在的危險,但中國政府基於雄厚的儲備,將能夠應對可能的危機,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

大眾是德中經濟關係的一塊醒目路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世界報》指出:目前德國的經濟在迅速復甦,推動復甦的主要動力是出口,而中國則是促進德國出口增長的主要國家。德國出口商的出口重心已經發生了轉移。"儘管歐元國家依然是德國出口的主要目標國,但是,與金融危機之前相比,其比重已經減少了2.5%。中國現在填補了這個位置。"

"給人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汽車製造廠。這個行業今年向中國的出口整整增長了170%。中國人從來沒有像這樣購買這麼多的車,並且常常要買在中國享有一流聲譽的德國的品牌。因此,大眾汽車公司總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已經有了德國和中國兩個國內市場的說法。"

該報強調:"汽車只是一個例子。兩個國家的彼此共生正在日益增強。中國的經濟在快步增長,而德國恰恰提供中國的經濟增長所需要的那些機器和商品。中國和德國正在形成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軸心。

很長一段時間是美國和中國構成這個軸心。中國生產美國人需要的商品,美國人購買,但是,用的卻是貸款。中國人主要獲得美國國家債卷形式的債據。這種表面上的成功模式隨著金融危機而破碎。與之相比,德國和中國的新軸心所具有的優點在於:兩個國家互相合作,財政上穩定,雙方交換真實的產品。"

中國的經濟前景樂觀

"儘管如此,這種模式並不是沒有風險的。危險主要在於中國。一方面,那裡的房地產泡沫有破滅的危險: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最近兩年借取了巨額貸款。人們擔心,這種貸款的一大部分恐怕是無法償還的。這兩個因素將會傷及銀行,美國已經做了示範。"

不過,《世界報》依然對中國經濟的前景表示樂觀。其樂觀判斷是基於如下的分析:

"但是,給政府的大多數貸款是中國發展銀行發放的,它是中央政府所有的銀行。上市銀行介入的很少。即使後者受挫,中央政府最後同樣會施以援手的。關鍵的區別在於:北京的巨額儲備盈溢國庫,而且在整體國家層面沒有債務問題。

唯一真正的危險在於,中國的增長明顯減弱。這甚至是十分可能的,中國的央行在星期四警告,增長漸漸下降。這正是政府有意爭取的,以便防止經濟過熱。中國的股市已經先行一步了。

今後的中國經濟或許每年只能增長8%至9%,雖然明顯低於先前,但仍然是巨大的增長率。此外,經濟總產值在此期間已經達到了明顯的較高水準。因此,未來的絕對增長依然會比幾年之前要高,它最終也決定著德國出口商的前景。"

編譯:林泉

責編:瀟陽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