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在北非影響力有限

2011年3月21日

中國官方媒體周一嚴詞譴責對利比亞的空襲。在中東和北非地區,中國有重要的能源和經濟利益,但中國在該地區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力則相對有限。

中國最大規模的撤僑行動圖片來源: AP

上周末,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商-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美(Aramco)剛剛宣佈了最新的計劃,為中國一家煉油廠提供原油,計劃中的石油管道將跨越緬甸境內。對於中國而言,中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石油來源。

在上周六,利比亞最高石油官員也表態,的黎波裡正考慮同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簽訂在石油領域合作的新合約。上述國家在一個月以來的糾紛中,一直對利比亞政府展示相對友好的態度。

立場往往搖擺不定

目前在全球,阿拉伯國家和伊朗一直在石油供應的領域上佔據領先地位。去年,中國約有一半的石油源自於中東和北非,儘管如此,中國希望石油的供應來源可以更多元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綜合室主任郭憲綱向路透社表示,在經濟發展的步伐下,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相應的穩步增長,因此,中國有義務在中東的局勢上發出更多聲音。

在中東,中國重視商業利益及原油供應。但是,在外交和軍事上,中國的影響十分有限。因此,中國在該地區問題上的立場往往搖擺不定,有時會對西方國家的決定作出讓步的低姿態。

在上周的安理會決議中,儘管中國設法以使用否決權威脅西方國家,但依舊投了棄權票,這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中國在安理會投棄權票如出一轍。

另外,同樣投了棄權的俄羅斯,在上周末呼籲英法美三國停止空襲,並稱這是對非軍事目標採取"不加選擇的"武力手段。

人民日報:利比亞步伊拉克、阿富汗後塵

與此同時,周一中國官方媒體加強了對空襲利比亞的反對立場,指責西方國家打破國際規則,企圖在中東地區製造新的騷亂。作為政府喉舌的《人民日報》的報導稱,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堪比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行為,認為美國干預其他主權國家,以往早已有跡可尋,這次只不過是延續一貫的作風。文章稱利比亞將步伊拉克、阿富汗的後塵,而每一次以軍事手段解決危機,都使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係準則受到打擊。此文展示了北京和華盛頓新的分歧。

周日,中國外交部對軍事打擊利比亞表示"遺憾"。本周,中國將派遣外交使節前往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卡達和巴勒斯坦訪問。

來源:路透社 編譯:蔡慶暉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