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外長赴非洲:雪崩般的影響朋友間的會晤

Ludger Schadomsky2008年1月7日

1月8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開始訪問非洲四國:南非,剛果民主共和國,布隆迪和埃及。中國要在2010年前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天它已經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為非洲第三大夥伴。在中非峰會的餘音裡,中國的影響已像雪崩般在非洲鋪開。德國之聲非洲部主任就此採訪了德國一些專家,報導如下。

中非峰會時的北京一景圖片來源: AP

時至今日,非洲政治家們還沒有從「非洲節」的激動中走出來。這是中國政府在2006年11月北京中非峰會安排的盛會:整個北京城裝飾著斑馬和其它非洲標誌,從首都機場通往市區的高速公路一路非洲旗幟飄揚。中國一聲召喚,48個非洲國家元首應邀而來。

從那以後,中國在這個大陸上的經濟和貿易活動象雪崩般地鋪開:跟41個非洲國家,中國已有了外貿最惠國協議,跟楊潔篪此行的首站南非,甚至在談判一個自由貿易協定。1993年,中國才成為石油純進口國,今天它的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已由非洲解決,而它扔進非洲的外匯大缸裡愈130億美元。一場新的「Scramble of Africa」(爭先恐後地湧入非洲),一場新的圍繞非洲資源的競爭早已啟動。然而,在把非洲瓜分給殖民帝國們的柏林會議120年後,搶在最前面的身影已經不再是英國和法國,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和美國。

至今的發展援助受援國中國上升成了資助國,慷慨地給非洲以沒有限制條件的數以億計的貸款,喚醒了歐洲人。讓歐洲人光火的是,除了安哥拉這樣的國家,中國把「流氓國家」蘇丹和辛巴威也列為重點夥伴。

然而,歐洲關於中國挖空這個大陸人權標準的警告,至少讓人懷疑,甚至可能是虛偽的,這是漢堡非洲研究所瑪梯亞斯.巴瑟道博士(Dr. Matthias Basedau)的看法,「很明顯,在存在可供選擇的另一個夥伴,而這個夥伴不提出類似要求的情況下,促進民主更困難。另一方面也必須指出,過去在事關能源的情況下,西方要求非洲國家走向民主和放棄腐敗而施加的壓力也是相對很弱的,這裡完全存在著應該自我批評的地方。」

非洲政治家們對來自巴黎和柏林的指手劃腳的反應早已是很不高興的,而讚揚中國夥伴的業務姿態是「平等的」。但在事實上,一方面存在著受歡迎的中國投資,比如在礦山領域,基礎設施領域,有利的貸款標準,另一方面與此相對立地存在著低產品品質和製造品質,及中國消費品和紡織品之洪水般的淹沒當地市場。比如坦桑尼亞唯一的一家塑料拖鞋生產廠OK Plast不得不在中國巨大進口潮的壓力下把員工從3000人減少至1000人。

當楊潔篪周一在南非舉行會談時,那裡的人不會忘記,多年來受到保護的當地紡織業由於中國的進口產品潮而喪失了75000個工作崗位,導致企業主、工會和媒體共同展開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約翰內斯堡「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哈納.艾丁格爾指出,這些抗議活動是取得了成效的,「南非的事例表明,中國完全是願意作出妥協的:南非讓中國對服裝和紡織品領域實施31項出口到該國的配額制度。這樣的事情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現在,南非可以慢慢地來適應中國的競爭了。因此,我認為跟中國就這些問題展開對話完全是可能的。」

然而,姆貝基總統最近還警告要提防中國的殖民化。非洲問題專家巴瑟道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最終是傷害這個大陸,還是有利於這個大陸,最終取決於有關非洲國家的中堅力量,「是詛咒還是祝福,最終取決於有關當局自身的品質如何。一個關注大眾利益的政權,更容易從中國因素中得益,而一個不關注大眾利益的政權也會得益,但將是不利於人民的。」

針對德國遲疑的非洲行動,非洲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德國有可能會在其它追趕上來的競爭者面前完全喪失非洲市場。巴瑟道說:「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印度被媒體忽略了,它在對資源的飢渴方面還不是那麼突出,但已經存在一些苗頭,必須看到,尤其在紡織領域相當一段時間來已經存在著印度的影響。跟中國人不同的是,印度人可以依靠眾多的在非洲居留已久的印度商人,因此,不得不估計到,印度會帶來跟中國類似的發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