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夢」和外交關係中的陰陽

2014年3月25日

前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Michael Schaefer)3月24日在《每日鏡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夢」的文章,呈現了一個正處於第二次深遠改革進程中的中國。

Sicherheitskameras - Tiananmen Platz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Kim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中國而言,歐盟--特別是作為歐洲最強經濟體的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卻徘徊在恐懼和驚嘆之間",2007-2013年間的德國駐華大使、現任寶馬基金會總裁的施明賢在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作者隨即表示,恐懼是沒有根據的。他提問到:"當這一屆新中國政府將'中國夢'稱為政治目標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作者寫道,習近平掌權一年以來,中國新政府的政策重點瑕瑜互見。

"新政府一方面明確要繼續改革開放政策,宣佈了深入的改革措施--既在經濟和環境領域,同時也包括社會政策中的一些關鍵領域;另一方面,中國內部的網路管制更嚴了、對於異議人士的施壓更強了。與此同時,中國在鄰國面前--尤其是與日本在就東中國海上的釣魚島/尖閣列島的主權爭議問題上,展示出了決心,一種讓許多人感到具有威脅性的決心。"

當下的中國

文章隨後用10個小標題分析當下的中國,分別是"擔憂經濟回落"、"上一代的改革成果岌岌可危"、"政府試圖審查網路異議"、"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心任務"、"要抵制腐敗,中國必須繼續法治國家進程"、"政治改革進展相對緩慢"、"民眾要求從經濟增長中分得一杯羹"、"追逐利益而非追逐霸權"、"中日間的和解似乎不可能"、"(中國將)德、法作為和解的榜樣"。

很多中國的老百姓有著更具體的夢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結尾部分,文章寫道:"中國夢從這裡開始:中國要回到其19世紀時的地位;中國要其社會穩定、盡可能多的人生活富裕;中國要得到外界的尊重。中國再不想受其他強國擺布,自決這一目標高於其他任何目標。

"歐洲不用對實現中國夢感到憂慮,更無需恐懼。歐洲應企盼,一個強大的中國作為21世紀的新大國,積極地為迎接全球性挑戰做出貢獻。歐洲應在這一進程陪同中國一起前行。"

"俄、中在未來也將愛恨交織"

《新蘇黎世報》周二發表了一篇上海交大政治學教授論述俄中關係的署名文章。文章認為,俄羅斯和中國將會建立更緊密的聯盟--當然是抱著一種"愛恨交織"的情緒。

文章在開頭寫道,在中國官方聲音中,親俄論調佔了主導地位。公眾輿論似乎一致,然而實際上中國決策者們對於克裡米亞危機的考量複雜而互相矛盾

文章分析道,俄羅斯並沒有完全被孤立。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武器供應國,而如果基輔政府向歐盟靠攏,就必定要按照歐盟規定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中國目前的三大武器供應國(以色列、俄羅斯、烏克蘭)就只剩下兩個。而普丁在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後公開向中國致謝也並非沒有道理,中國在危機期間小心地對俄示好,同時普丁也要表明自己在國際上並未被孤立。

中俄關係並非一帆風順,不過兩國間貿易近年來迅速增長圖片來源: Reuters

中俄的"陰"與"陽"

"毫無疑問,中國和俄羅斯將會走得更近,這既源於兩國新的能源生意,也源於雙方共同的民族主義威權國家的統治理念。"

"目前中國在組建其外交政策方面尚處於一個學習階段。……中國對俄羅斯愛恨交織,就像中國古代象徵著能量循環的陰和陽一樣。目前事情表現出來的是陽的一面--只要普丁還在掌權,只要中國還需要俄羅斯的石油。"

摘編:萬方

責編:石濤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