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泡影」
2013年11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80後一代很大程度上被這樣定義--在中國革命時期和後革命時期的分水嶺間,他們長大了",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從鄧小平宣佈富裕是光榮的那一天起,中國逐步告別了革命性的意識形態,而越來越多地轉向國家資本主義。在文化政策上,這意味著文學逐漸放棄以前思想指導工具的角色,而更多地體現非政治的、輕鬆的、商業性的潮流。這種文化環境的改變深深烙印在80後一代的身上。"
文中認為,80後一代作家在思想上相對來說"沒有負擔",這讓他們成為將文學"從政治宣傳中解放出來"的主力軍。"伴隨文學審查重要性的逐漸下降,文學對社會政治的影響也持續下降。80後一代作家更感興趣的似乎是商業上的成功,而非對新藝術可能的探索。"
韓寒和郭敬明在中國家喻戶曉。文章稱,兩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他們都對自己的公共角色心知肚明,並對其進行策劃和塑造。儘管兩人視對方為對手,但兩人除了鮮明的差別外,也有其相似之處。
兩種潮流
作為青年作家代表,郭、韓兩人的成長軌跡大相徑庭。在介紹韓寒的成長歷程時,文章分析稱"他屬於為數不多的質疑中國社會基礎的聲音,然而韓寒並不是意識形態鬆動的後革命時代的非典型產品,不然他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熱愛他嘲諷散文的追隨者"。
韓寒曾經用著名的"韓三篇"(《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的簡稱)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文章認為,他把自己定位為"政權和制度批評者"。
郭敬明則代表了80後一代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文章這樣寫道:"他代表著與政治隔絕,毫無保留的商業化,專注於娛樂精神和個人成功的至高無上"。
作為暢銷書作家和商人,郭敬明的成功毋庸置疑,他擁有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和出版社。他的《小時代》不僅在出版業取得巨大成功,也為他帶來了最佳青年導演獎。文章援引諾獎得主莫言的話評價郭敬明:中國作家中,只有郭敬明靠寫作致富了。
文章寫道:"郭敬明的公眾形象不侷限於寫作,他也是時代符號和潮流的引領者……他足夠聰明,知道他的炫富會引起公眾輿論爭議。他說自己誠實沒有隱瞞,他說自己體現了真正的'中國夢'。"而韓寒則批評郭的"唯物主義"和"矯揉造作"。
在結尾一段,文章總結道,郭、韓兩人的成功反映了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歷的驚人轉變。當韓寒試圖以他的諷刺促進社會變革時,郭敬明則為他這一代人創造逃避現實的幻想--儘管做出巨大努力,卻仍然無望改變個人處境的這一代人。 "當郭敬明聲稱他完美地體現了(習近平經常談到的)"中國夢"時,人們可以反問,這是否源於文學藝術本身?"
"北京的幸災樂禍"
在美國NSA監聽醜聞甚囂塵上之時,《法蘭克福匯報》在11月2日發表題為"北京的幸災樂禍"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近來包括一向謹慎的新華社在內的中國媒體,對美國的監聽醜聞進行了批評和嘲笑。"在北京,沒人對此感到吃驚,畢竟這兩個新、舊超級大國的關係不算太好。"
文章稱,北京有自己偷偷歡呼的理由,畢竟自NSA事件以來,幾乎沒人再談論中國在網路間諜方面的活動了。自斯諾登開始揭秘起,中國不再坐在"被告席上"了。"這個對網路進行全面審查和監控,對公民通訊大規模監聽、讓公民因言獲罪的國家,現在愉悅地為NSA在沒有法院批准的情況下侵入谷歌和雅虎賬戶而義憤填膺。不少評論人士指責美國漠視自由和人權。……
"主旨是明確的:中國再也不會讓美國指手畫腳了。"
摘編:萬方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