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奇聞變少不是因為國家變正常」

採訪記者:安靜2015年5月9日

繼2013獲德國之聲國際部落格大賽最佳中文部落格獎項後,新聞聚合類站點「奇聞錄」今年又獲中文新媒體公眾獎。該站主創人員解釋他們觀察到中國奇聞變少的原因。

DW Bobs Preis China Qi Wen Lu
圖片來源: qiwen.lu

德國之聲: 2013獲德國之聲國際部落格大賽最佳中文部落格獎項後,今年獲得中文新媒體公眾獎,有何感受?

"奇聞錄"團隊:去年 The BOBs 十周年時,大賽名稱由原來的"部落格大賽"更名為現在的"新媒體大賽",這意味著參選的媒體形式更加多樣,不僅包括原有的部落格、微博,也包括了微信公號、Facebook Page、網路項目等。

能夠和眾多優秀的新媒體項目一起被提名,對我們來說已經非常榮幸。最後能夠再次獲獎,也讓我們看見了自己將近三年堅持付出的回報,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非常感謝德國之聲创立这樣一個致力於推動網路言論自由的獎項,也非常感謝本屆大賽的評委和參與投票的網友對我們的支持與信任。

最近幾年,中文網路言論的空間不斷收窄,中國的新聞自由度排名也始終位於全球倒數。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感到非常痛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無論在牆內牆外,仍有許多人在不同領域通過各樣努力推動中國的言論自由,我們也非常想向這群人致敬。

1921年,胡適之先生在送別友人時曾寫的下一首小詩《晨星篇》,或許也可以概括我們創辦"奇聞錄"的願景:"在這欲去未去的夜色裡,努力造幾顆小晨星;雖沒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興。"

你們的新闻聚合類站點旨在搜羅網路上與中國話題相關的各種奇聞。什麼樣的新聞才會被你們被當作"奇聞"收集?

其實我們的"奇聞"和許多網站上對"奇聞"定義很不同,我們不會聚合諸如"龍嬰降世"、"某明星家中發現20噸黃金"、"女子活吞八爪魚"等"奇葩新聞"。相反,我們所聚合的絕大多數新聞都可以說是"嚴肅新聞"。

首先,我們會要求自己所聚合的新聞必須是真實的。我們自己也整理了一個可供轉載新聞的"白名單"。一般來說,只有經過這些權威消息源發布的新聞,我們才會對相關題材的新聞進行聚合。而在進行新聞編輯時,遇到存疑的新聞事實我們也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求證,如果無法求證,我們寧可選擇不發布。

其次,我們所聚合的新聞絕大多數與中國時事議題相關。我們曾在網站的介紹中寫道:"別處的奇聞,到了這裡可能就變成了常事;而這裡的常事,在別處看來可能個個都是奇聞。" 許多在中國發生的"嚴肅新聞",如果以一個正常人的思維邏輯來看,可能就變成了"奇聞":你無法想像一個正常國家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在婦女節將女權活動人士拘留37天,也無法想像一個醫院的院長可以受賄100套房產……但類似的新聞卻幾乎每一天都在中國發生,我們希望記錄下這些"嚴肅"的"奇聞",為這個時代留下見證。

再次,我們所聚合的新聞須富有"中國特色的黑色幽默"。2013 年獲得最佳中文部落格獎項時,評委胡泳曾表示,"奇聞錄是用一種有趣、幽默的方式,對訊息進行梳理和呈現,讓讀者可以從中瞭解當代中國的種種荒誕性,如同卡夫卡筆下噩夢般的經歷和人物。" 這是對我們的新聞選題及編輯方式的精準概括。對於一個小型的獨立媒體來說,特色和性格尤為重要,而我們選擇了"奇聞"這個切入角度,通過荒誕卻真實的內容、幽默而有態度的標題來彰顯自身的新聞性格。

你們的讀者群是誰?

我們認為,對於中國議題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成為奇聞錄的讀者。

我們希望奇聞錄能夠為讀者打開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望向中國,你看到的景象或許荒誕不經,或許光怪陸離,但這確實就是中國每一天都在發生的故事。

可能是網站內容偏硬,在 Google Analytics 的統計數據中,我們的讀者群超過 90% 都是男性,年齡層基本在 25-44 歲。我們在私下也接觸到一些讀者,他們基本都對中國議題非常關心,平時也都有閱讀新聞的習慣。

讀者對你們所選奇聞的反應如何?

從我們私下接觸到的讀者來看,絕大部分的讀者對於這樣一種富有特色的新聞聚合是很有興趣的。無論在新聞選題還是呈現方式上,奇聞錄都和現有的中文媒體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不求快、不求多,而是做減法、求特色--只聚合那些極富荒誕色彩的真實新聞,並用富有幽默感的標題體現我們對該條新聞的態度。在媒體形態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我們相信這種個性鮮明、富有特色的新聞處理方式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你們於2012年創辦"奇聞錄"2013年獲得提名時,你們曾說,創辦大半年的時間裡遇到不少困難。具體指哪些困難?現在又過去了兩個年頭,你們的困難解決了嗎?

從2004年開始,德國之聲為全球有名的博主、活動人士以及記者們設立了Bobs新媒體大賽。

我們的困難來自於多個方面:網站在中國大陸被全面封鎖;除了微薄的 Google 廣告收入和少量的網友捐助之外,沒有任何的資金來源;沒有全時間的編輯,所有的內容更新、網站維護都是依靠創辦人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由於不設審查,內容較"敏感",也會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顧慮。

其中每一個都是不小的困難,在中國大陸被全面封鎖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壓力,曾經讓許多優秀的中文獨立媒體最後都銷聲匿跡,例如愛棗報、自曲新聞、譯者等等,我們一方面感到非常惋惜,另一方面也會擔心自己究竟能撐多久。2013 年網站被封鎖後,我們的流量直線下跌,對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我們也經過一段時間的迷惘期,但最後還是決定不改變編輯方針,在牆外努力堅守,其中獲得 2013 年最佳中文部落格的獎項,也給了我們許多堅持下去的動力。

再過三個多月,奇聞錄建站就整整三年了。老實說,目前網站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時期。由於沒有資金支持,全靠創辦人利用業餘時間維護,一方面導致了每天內容發布數量不均、漏掉了許多重要新聞等問題;另一方面,許多想要進行的拓展項目也遲遲無法進行。



兩年前,你們還說"希望這個國家可以越來越'正常',這個社會不要有太多的'奇聞'。事實讓你們失望了嗎?奇聞變多還是變少了?

如果單純從我們發布新聞的數量上來看,今年和兩年前相比,"奇聞"的數量是大大減少了。但我們並不認為是因為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正常",反倒是由於對媒體的管控更加嚴苛所致。

由於我們是一個新聞聚合類站點,並不自採新聞,所以我們的"奇聞"也全部來自於其他權威媒體的報導,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國內媒體。在 2013 年"8‧19"講話之後,我們留意到國內的媒體環境正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一方面,出現了一批以澎湃新聞為代表的"新型黨媒",與傳統黨媒相比,這些媒體更"接地氣"、更懂得怎樣"小罵大幫忙";另一方面,對於媒體的管控程度實際上比以往更加嚴苛,例如網易在新媒體嘗試方面做得非常不錯的"真話"欄目就被勒令下線。另外,在這兩年時間內,國內的微信公號數量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其中時政新聞類的公號卻非常非常少。


什麼樣的國家對你們而言才是正常的?

別的不說,最起碼"奇聞錄"應該可以正常訪問。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