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進軍非洲
2012年12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在非洲開展的廣泛投資和經濟合作一段時間以來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不少爭議。本周五,《中國日報》在非洲的英文版報紙開始發行。德國《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對此舉予以關注,稱中國在非洲部署了"很好的傳聲筒":
"周五在奈洛比印刷廠發行的《中國日報非洲版》,在頭版提出了一個問題:哪條路通向前方?圖片上有三個西裝革履的男士,右邊是一個中國人,左邊一個白人,可能是歐洲人吧,中間站著一個非洲人。這張圖本身就是對上面那個問題的回答:非洲人轉向了右邊。"
強大"魅力攻勢"
中國如今在非洲可謂無處不在,很快就要成為這個被歐洲殖民了數百年的大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從2000年至今,中非貿易額大概翻了有20倍,歐洲和美國的影響力在逐漸被排擠。中國在非洲修建公路、住宅、港口、機場、煉油廠還有各種生產基地。在向非洲出口大量產品的同時,中國從這裡購買農產品,當然還有煤炭、鋼鐵和石油。《柏林日報》繼續寫道:
"在強大的經濟攻勢之後,中國開始進軍媒體領域。在西方媒體漸漸財力不支的情況下,中國官方新華社卻在非洲擁有23家分支機構,為各種非洲報紙供稿,在那裡播放其英語電視節目,而且還與肯亞的電信企業合作,提供手機新聞服務,肯亞最大的報紙《國家日報》(The Daily Nation)也是新華社的合作夥伴。"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這個長期被遺忘的大洲正在增長的經濟表現出如此巨大的興趣。非洲國家的元首在北京作為"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得到盛情款待。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都在非洲安家落戶。美國其實早已對此採取了外交上的應對攻勢,然而卻缺乏足夠的資本來與中國進行有力的競爭。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將此稱作一場"訊息戰"。即使在非洲,對中國"新殖民主義"的懷疑聲音也越來越響。《柏林日報》的文章寫道:
"批評者發問,這一繁榮是否真的有益於非洲大陸的發展。滿載著中國紡織品、鞋子、日用品和家用電器的貨船,是不是也摧毀了當地的工業。……經濟學家阿爾登(Chris Alden)對《中國日報》表示,中國『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做生意方式,『打破了西方的施捨壟斷』。"
台灣媒體也面臨"蠶食"?
與此同時,中國的媒體力量不僅在非洲展開攻勢,甚至在近鄰台灣也進行"滲透"。德國之聲中文網此前已經就台灣壹傳媒收購案引起的爭議進行過報導。《日報》(taz)周四刊登了其台北特約記者發回的報導,指出這一收購案在台灣大學生當中引起強烈抗議,是非常令人意外的,因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台灣年輕人不關心政治。一位姓郭的社會學大學生對記者說:"如果我們今天不發聲,到了明天,可能表達不同觀點的空間就會變得更小。……高層政治距離我們是很遙遠,但媒體是我們每天都會看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該文章最後援引了收購方之一旺中集團的總裁蔡衍明的一句話,更從側面顯示了他招致爭議的一個原因:"2012年1月,他對《華爾街日報》說,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上並沒有死多少人。而且他還希望台灣盡快和中國大陸統一。"
摘譯:雨涵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