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對德投資:政治指揮棒下的舞蹈?

石濤
2018年1月25日

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的熱情已經減退?咄咄逼人的中資收購潮依然是「過眼煙雲」?最近公佈的一項報告卻讓人無法完全得出這樣的結論。

China C&A Modekette Eröffnung Filiale in Shanghai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C&A計劃將其公司出售給中國投資商(圖攝於2008年上海C&A旗艦店開張典禮)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Shanghai Daily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在德國投資創下歷史新高?這取決於怎麼「看」數據。
首先,根據咨詢公司安永(EY)近日發布報告,2017年中國在德國參與54項企業併購或入股,總金額接近137億美元,比中資大舉進軍的2016年還增長了10億美元,確實創下歷史紀錄。

延伸閱讀:專訪:「中資企業在歐洲非常飢渴」

但是,如果看看併購企業數量,就會發現,少於最高峰的2016年(68項),與「歷史最佳」還有一定距離。

不過,再縱向對比之前的數據,2017年的54次併購雖然少於2016年,但是卻高於其他年份,從這個角度而言,2017年中企在德國的「胃口」似乎也沒有那麼差。

而且,相比之下,中企2017年在歐洲的總投資額大幅下滑,從2016年的858億美元下降到576億美元,減少三分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企在德國可謂「逆流而上」。

德國工商大會(DIHK) 也認為,這「基本上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該協會主席史偉哲(Eric Schweitzer)對《新奧斯納布呂克報》表示,通過大量的在德投資,中國「對德國的富裕也作出貢獻」。因此他對於雙邊經貿往來日益平衡表示歡迎,這樣雙方也可以更為平等地展開討論。

高峰之後的低谷

但毋庸諱言的事實是,中國企業在德國併購相比2016年聲勢差了許多。2016年,中國企業大舉海外擴張,而德國成為最受青睞的採購地點。這一年中資企業在德國併購案達到68件,比前一年增長74%,投資額為126億美元。

但是,安永公司2016年的總結報告就曾指出,中資湧入德國主要體現在2016年上半年,到了下半年趨勢就有所放緩。

當時中資企業的主要收購或入股對像是高科技企業或大型金融機構。前者比如美的收購以製造工業機器人聞名的庫卡集團,後者的代表便是海航成為德意志銀行最大股東。

中國人對於高科技企業的青睞並非毫無來由,咨詢公司畢馬威(PWC)專家黑克(Thomas Heck)對法新社分析稱:「一般而言,中國人希望通過收購開闢新的市場,與新的客戶建立聯繫,當然也是希望獲得新的技術。」

但2017年,中國企業的收購戰略出現了變化,投資對象更趨多元化,近日有關中資計劃收購服裝連鎖集團C&A的消息,似乎就是一次這樣的嘗試。

延伸閱讀:中國人將成為C&A新東家?

安全與就業:西方的憂慮

這一變化與政治經濟大環境的轉變息息相關。不但是德國,更是在中國。就德國乃至歐美整體而言,對於中資企業收購行為加強監管的呼聲一再高漲,尤其是在中資表現最為活躍的2016年。圍繞庫卡以及半導體設備生產商愛思強收購案的爭議,讓不少人對中資「入侵」具備戰略意義的關鍵行業產生警惕心理。

延伸閱讀:針對中資海外併購 德國政府再出「重拳」

延伸閱讀:德國政府終放行!美的拿下庫卡

另外,也有人擔心中國企業收購後可能造成德國就業崗位流失。而事實上,被中資收購的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Osram)旗下朗德萬斯(Ledvance)就削減了1300個工作崗位。庫卡在奧格斯堡的工廠也宣佈裁員250人,高達雇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儘管庫卡高層強調,此次裁員與美的入主沒有關係。但德國漢斯-伯克勒基金會的經濟學家埃莫斯(Oliver Emos)表示,令人懷疑的是,如果不是背後有中國投資者,庫卡是否還會做出裁員的決定。而就在這些裁員消息公佈之前所做的一項調查報告中,漢斯-伯克勒基金會還曾對中國企業在德投資作出基本積極正面的評價。

中國投資進軍德國中小企業

02:2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此外,在中國的外國企業也抱怨稱,中國在國外大舉收購的同時,卻在國內嚴格限制外商投資。這一發展趨勢的最新例子便是,美國总统川普要求通過法案,加強對於外國投資的監管,目標直指中資企業。
在諸多不利環境下,中資海外收購有所「收斂」,似乎不應該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十九大的影響
儘管如此,許多經濟學者及業內人士卻認為,造成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總體低迷的主要原因依然來自於中國內部。

首先,中國企業往往跟隨著「政治指揮棒」進行投資。2015年,北京制定《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劃,其中重點內容包括訊息技術和機器人茶葉,以及交通物流、能源生產和農業領域。於是,中國企業在國外擴張的主要戰場也集中在這幾個方向。畢馬威公司的黑克表示:「誰要是緊跟政治風向,他所提出的收購申請就更有機會得到批准。」

但是,至少在10月份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國的政治風向卻並不那麼明朗。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於是形成了「收購潮」回落的現象。

此外,中國政府2016年先後出台的多項措施,都被視為「控制企業海外擴張」的訊號,其中包括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制、嚴格海外收購申批等等。安永公司中國事務專家孫藝對德國之聲表示,由於中方加強監管,德國賣方為了防止交易失敗,也對中國買家提出了更高的保證金要去。「這筆錢必須先存入一家德國銀行,或者有銀行提出擔保。一些交易就因為這個原因而令人遺憾地失敗了,」安永公司中國事務專家孫軼對德國之聲表示。

延伸閱讀:中國限制本國企業海外收購

繞道香港

北京政府2016年年底開始實施的一系列「新政」也直接體影響了交易資金的走向。孫軼表示,雖然中國企業對德國投資的金額創造歷史記錄,但其中大部分重量級投資全都來自設址香港的金融投資者,而非直接來自中國內地企業。其原因無非是,香港沒有受到資本流動管制的影響。

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的最新「中國經濟趨勢分析報告」中也持類似觀點,但同時指出,中國政府雖然加強了相應監管程序,但「事關重大的戰略性投資並沒有受到這些措施的影響」。

換言之,中國企業在海外「買買買」的粗放投資時代也許已經告一段落,今後在掏錢之前會更加「精挑細選」。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