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小組週三(8月16日)發佈報告指出,中國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徵收報復性的額外關稅,違反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此表示樂見,並稱中國「以虛假的『保障』關稅進行非法報復」。
中國商務部16日深夜發佈聲明,稱中方正在研究世貿組織的報告內容,並將依該組織規範做好後續工作。聲明強調,本案癥結在美國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徑」。
2018年3月,川普政府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國安為由,對中國等國家的進口鋁和鋼鐵製品各加徵10%、25%的關稅,以保護國內鋼鋁產業;作為回應,中國隨後亦對水果、豬肉等128種原產於美國的產品,加收15%至25%的額外關稅。
2022年底,世貿組織裁定美國加徵關稅的舉措違規,華盛頓曾對此提出上訴。中國商務部聲明稱,儘管美方已經被裁決違規,但卻一意孤行地阻撓裁決生效、拒絕取消違規關稅。聲明稱,中方的反制措施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正當之舉」,並要求美方立即取消「鋼鋁232措施」,以維護多邊貿易規則。
川普政府任期將盡。在美中貿易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離開白宮時,被捕捉到這樣一個鏡頭。貿易戰已持續了三年多,使世界經濟蒙上陰影。它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圖片來源: Erin Scott/REUTERS川普把減少對華貿易赤字作為其優先政策。根據與北京達成階段性協議,中方承諾從美進口大豆等更多商品。然而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達到3169億美元,上升7.1%。與2017年的2658億美元相比,更增加了14.9%。去年,遭新冠疫情重創的美國對產自中國的電子、醫療產品需求明顯增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 Wire/SIPA Asia/Y. Fangping川普曾誓言要讓製造業的就業崗位回歸美國。但美國企業及其雇員也是關稅等貿易制裁措施的受害者。經濟資訊分析公司「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的一項調查顯示,貿易戰導致美國喪失的就業崗位可能已達24.5萬個。相反,如果逐步消除貿易壁壘,至2025年美國可能重新創造14.5萬個就業機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E. Vucci2021年1月,美國將小米等9家公司新增到國防部判定為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名單,發布投資禁令。此前美國已將包括中芯國際、大疆在內的60家中國公司加入貿易黑名單,理由是這些企業存在「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行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2020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佈,將禁止在美國境內下載和使用來自中國企業的手機應用程式微信和TikTok。TikTok在美國擁有大量本土用戶,微信則是華人社區普及的通信應用。由於當事公司和用戶團體通過法律途徑多方申訴,一再阻止和推遲行政令的生效,禁用措施始終未能實施。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alliance在美中貿易衝突中,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成為爭議焦點之一。2018年8月川普签署法案,禁止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使用華為與中興兩家公司的產品,,包括網路設備。在美國的敦促下,全球多個國家已決定將華為排除在5G網路建設之外。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元器件。隨後,谷歌開始限制安卓系統和相關應用在華為手機的使用。從2018年底持續至今的孟晚舟事件,也被認為是美國懲罰打壓華為的縮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iefelbein伴隨著中國製造被徵收高關稅,美國一些進口商開始轉戰其他國家。越南和墨西哥成為其中的贏家。在中美貿易糾紛的兩年中,越南對美出口增加了64億美元。而在2017年至2019年間,墨西哥估計多向美國出口了47億美元。台灣也進一步擴大了其對美國的出口量。此外中美貿易糾紛迫使很多中國製造商更快從中國遷出,將生產線遷往越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Hau Dinh 法新社指出,北京可以對世貿組織此次裁決提出上訴,但由於世貿組織的上訴機構自2019年以來,一直因美國阻止上訴機構的新法官任命,而無法審理案件,因此即使中方上訴,可能也會陷入停滯僵局。
對此,中國商務部11日曾發表長達85頁的《美國履行世貿規則義務情況報告》,批評美國「作為被世貿組織成員發起爭端解決最多的成員,不僅選擇性執行世貿組織裁決」,還「阻撓上訴機構成員遴選並導致其陷入『癱瘓』」,不僅「破壞多邊貿易體制」、操縱雙重標準,還「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鍊」。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6日則質疑:「中國決定追究這一爭端,凸顯了其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並單方面以關稅進行報復的虛偽性。」
(路透社、法新社、《南華早報》)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