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資源消費方式亟待轉變

2012年12月13日

從東北虎到白鰭豚,中國生態系統中很多動物種群都在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逐漸萎縮。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日前在一份最新報告中得出的結論。

ARCHIV - Das WWF-Logo, aufgenommen am 29.06.2011 in Berlin. Die Umweltstiftung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geht massiv gegen ein kritisches Buch über ihre Arbeit vor. Foto: Jens Kalaene dpa (zu dpa 0690 vom 04.06.2012) +++(c) dpa - Bildfunk+++
WWF Logo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2年度《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對中國不同生態系統中的十幾個關鍵物種的健康水準研究顯示,其中10個關鍵物種的種群都發生了嚴重萎縮,而這種現象在上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最為嚴重。

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這份《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至今已經是第三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對各種不同訊息來源的研究發現,白鰭豚的數量從1980年到2006年之間,銳減了99.4%,而另一瀕危物種揚子鱷的數量從1955年到2010年也下降了97%。由於過度獵殺和森林植被退化,棲息地的丟失以及人類活動足跡的增加,東北虎數量從1975年到2009年之間也銳減了92%。

圖片來源: AP

但是該報告也指出,包括中國的"明星國寶"大熊貓在內的四個瀕危物種,在加強保護和撫育的努力之下,已經出現了逐漸改觀。大熊貓和亞洲象的種群有緩慢恢復的趨勢,而朱鹮和麋鹿的種群則出現了迅速的增長。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區副代表李琳表示:"大家應該知道,對於這四個物種的保護工作力度相對要大得多,它們的種群數量已經開始回升。……但是其他瀕危物種的情況也很明顯,它們的數量一直在下降,這非常令人震驚和遺憾。"

這一項研究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收集匯總數十年來中國數百個物種種群數據--包括規模、密度和出生率等,最終目的是建立中國的"地球生態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對資源過度消費導致生態系統無法自我修復

2010年發布的上一期報告指出,中國利用耕地和林地資源的速度,是植被生態系統自然再生速度的2.5倍。

對資源的過度消費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hao wei km

中國生態系統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也將對世界其他地區造成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李普(Jim Leape)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已經給生態系統帶來了超出可持續限度的壓力,……同時也給其它大洲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造成影響。"

根據該機構的研究,全球消耗資源的速度要比其自身恢復再生的速度快一半。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結果的主要背景是該國經濟的增長、城市化進程和對基礎設施大力投資。

中國城市地區人均生態足跡,相當於農村地區人均生態足跡水準的兩倍。而且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生態足跡也遠超其他地區。

來源:法新社  編譯:雨涵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