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或將迎來電動汽車時代

2014年3月15日

在中國,各大汽車製造商都紛紛推出電動車型。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最大市場。

Bildergalerie 11.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messe in Guangzhou,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2月初,中國汽車製造企業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表示:"今年將成新能源車的拐點年。"人們在這些天當然希望能把希望寄託在這句"壯語"上面。因為北京的上空又出現了霧霾。北京環保部門表示,汽車尾氣是造成霧霾的一個重要污染源,在PM2.5來源構成中汽車佔22%。王傳福的這番表態在中國各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媒體都對比亞迪雙模混合動力"秦"進行了關注,也對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打入中國市場作出了報導。

不過不要急著展露出樂觀的情緒。早在2011年北京政府就計劃了一場電動汽車革命。當時就為了推廣電動車提供了慷慨的補貼,而專家那時預測這個行業將得到快速地增長。僅從2006年到2016年,政府就斥資38億歐元用於發展電池技術。當局也設置了一個目標:至2015年電動車在中國的產銷應達到50萬輛。不過這個目標制定的有些過於遠大:種種努力並不足夠。第一波綠色汽車計劃並沒有成功:行駛裡程短、不成熟的電池技術,充電基礎設施缺乏都是銷售量少的原因,2012年電動汽車的銷售還不到汽車市場總額的1%。比亞迪出現虧損,必須重新調整結構,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都要作出調整。到目前為止,電動汽車沒有能力與更為廉價和更高效的汽油發動機競爭,免費車牌的優惠也難以吸引消費者。

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圖片來源: dapd

新一代

時隔三年,又出現了電動汽車的市場--一些跡象都十分有利。這次的動力並不來自政府。雖然到2015年他們仍舊繼續補貼政策,不過未來幾年,補貼將被逐步減少。這次電動汽車行業主動出擊。就像王傳福說的那樣,2014年確實有著一些動作:中國電動汽車正在生產第二代。而製造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因為一些知名的外國汽車製造商也帶著他們的新興電動車型走進了中國市場。雖然在價格上他們通常偏高,因為進口汽車不能享受國家福利,不過多樣性的出現,競爭和創新壓力都增加了。

外國競爭者

僅看規模就能看出與上次推動電動汽車的計劃不同,因為這次是全方位的努力:寶馬在新開張的北京展廳試推出了品牌"之諾"( Zinoro) ,提供其首款電動車1E的租賃業務。計劃中將在2015年上市銷售。大眾高爾夫的電動汽車將在今年上市。被中國收購的美國企業菲斯克新近宣佈,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上市一款新型電動汽車--當然不只是在美國和歐洲市場。

只有汽車製造商能夠轉變電動車的形象,種種舉措才能獲得成功。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都沒拿中國的電動汽車當回事。車型小、價格昂貴、每次行駛超不過80公里,而且有著火的潛在危險,種種因素與"汽車是一個身份的象徵"這種觀念格格不入。雖然到現今起火事故大多並不是因為電池出現故障,可是名聲一旦受損,汽車公司發布新聞稿件中的積極文字也很難動搖人們的看法。所以現在更為關鍵的是要樹立一個新的形象。人們必須意識到,科技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市場上早就有了各種價位的電動小轎車。比如中國長城歐拉市場價格大約在6000到7000歐元左右,續駛裡程能夠達到160公里。獲得政府支持的比亞迪"秦"的售價在2.5萬歐元左右,百公里油耗量僅2升。奢侈品牌特斯拉也推出了自己的電動汽車。這家美國企業現在經營的十分成功,也許也能在亞洲市場上火上一把。雖然他們只生產一種車型,不過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經約有福特的一半。特斯拉純電動高級汽車有著充一次電430公里的續航能力。而特斯拉進軍中國的決定特別有著象徵性的意義。如果富豪們開始購買電動汽車,它就能更為迅速地上升成為身份的象徵。電動汽車可能會因此在中國闖出一席。

特斯拉純電動高級汽車有著充一次電430公里的續航能力圖片來源: Lars Bevanger

如果所有公司都進行宣傳活動,那麼電動汽車將能觸及到所有階層。2011年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成熟的前提條件。但這個時間點越來越近了。中國將成為電動汽車的最大市場。並且宜早不宜遲。

作者澤林(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在北京生活已20年)

編譯:文木

責編:萬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