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文化與政治的複雜關係

2010年10月25日

中國的文化藝術已經變得複雜化,市場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仍然將文化與政治相對,以民主對專制的黑白分明的眼光去看待,將藝術家視為持不同政見者,就說明對中國還缺乏瞭解。

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上的中國文化展示圖片來源: AP

《時代周報》10月22日發表的文章認為,在全球的"民主凱旋"之後,中國80年代以來在西方獲得認可的"文化上的驚喜"都被理解為"悄悄的西化徵兆",似乎"中國人將要和我們一樣",這種看法並不準確。該文寫道,"更準確地說,中國人相當徹底地將西方的影響化解了。這絕不是僅僅由於'新聞審查'的緣故,而是因為一個共同的、但也完全是出於個人的選擇和無視的過程,這在西方還沒有相似之處。"

文章說,"誰要是在德國還對外國文化感興趣的話,面對中國的文化產品,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一籌莫展"。在政治和文化的關係方面,不僅僅是簡單的專制與民主的對立,在兩者的分歧之外,"一個更加複雜的社會和文化的交融早就已經形成了"。

文章指出,自從80年代人們對中國的"熱情關注"以來,"事物其實已經向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了。面對這種文化生產,誰都不會再幼稚地相信,會在電影和小說裡瞭解這個國家的'真相'。中國已經添置了一個巨大的創作產業。中國在藝術上的後波普藝術在此期間已經進入牙醫診所;中國電影業製作的電影,如此完美不亞於好萊塢的產品;歷史劇美化過去,無聊至極;中國的新小說在德國出版計劃中大量出現,繼續滿足於平庸的敘述現實主義、家族故事和自傳,這些故事也同樣可以發生在杜塞道夫,卻是作為精選的中國系列出版"。

文章寫到:"這一切都是有計劃的,中國運用文化來塑造形象,而且不斷增長的藝術出口也是'軟實力'的一個長期戰略,即通過圖片和語言來影響世界公眾。在藝術上,最高層給予令人驚訝的自由。大部分藝術家同時受僱於國家單位,或者可以靠組織良好的文化市場盈利生活。好幾份英文報紙和一個以半島電視台(al-Dschasira)為榜樣的電視台很快也將會在西方讓人們瞭解中國的立場。這個有理由自信的國家苦惱於其壓迫者的形象,當然想讓人理解,展示自己的另一面。"

該文強調, "當然,中國依然還有重要的文學家、藝術家和電影人,傳統中國文化也有其守護者,存在冷嘲熱諷的批評,無政府主義和不可動搖的博學。文化被納入一個沒有操控的、但卻是馴服的,以效用為准的交流復合體中,這是前所未有的。其新鮮之處在於,藝術和政治之間的尖銳的緊張關係開始化解於值得注意的市場成就之中。決定形象的是消費者,不再是專家和知識分子,這適用於'祖國'也適用於世界其它地方,更加相信市場而不是大眾"。

摘編:林泉

責編:苗子

以上文字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