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服裝長驅直入,歐洲三國嚴陣以待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5日

一個幽靈在歐洲上空徘徊。自2005年1月1日起,歐洲紡織市場要做好抗洪準備,此股勁流來自中國。

綾羅綢緞之中亦藏羅愁綺恨圖片來源: AP

按照世貿組織的協定,從明年開始,紡織服裝出口配額將被取消。隨著最後一道壁壘的撤離,中國的廉價紡織品將毫無遮攔地衝入歐洲市場。但是,局部區域所面臨的衝擊力各有不同。

最憂心似焚的要數波希米亞人。自1989年政治劇變以來,由於紡織企業的轉型或破產,行業內部已經損失了近15萬個工作崗位。而在今天現存的10萬名紡織員工中,又有4萬人要為他們的飯碗擔憂,因為他們有了來自亞洲的強大對手。布拉格的紡織服裝及皮革協會秘書長科胡特克表示:「我們由衷地希望,歐盟不要在2005年就向中國商品敞開大門,而應至少再等三年。」

在波蘭,業內氣氛則較為從容平靜,沒有過度惶恐的跡象。幾年以來,波蘭的紡織工業已經走出危機。一方面,傳統服裝重鎮羅茲的許多企業關門大吉;另一方面,波蘭又興起了角落市場,希望依靠緊身內衣之類的商品打敗西歐的競爭者。

面對經濟政策的改變,德國東北部的凱姆尼茨紡織服裝協會態度冷靜,協會負責人霍夫爾指出:「世界貿易的完全自由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要求中國遵循公平貿易原則。」在霍夫爾看來,如果沒有政府方面的補貼,單憑一件上衣1歐元的售價,商家根本無利可圖。

霍夫爾呼籲說:「歐盟不能容忍如此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據中國方面的陳述,中國政府已經開展一系列的規範措施,防止出口貿易市場過於混亂。德中服裝協會也進行了彼此之間的對話,但是對於服裝品牌的保護不能只是一席空談,「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系統才是最重要的。」

東德地區的服裝企業現有290家,員工人數為2萬名,其中大部分(200家)位於薩克森州,旗下擁有14180名工作人員。霍夫爾認為,一旦中國商品洶湧而入,薩克森廠家面臨的絕不僅僅是危機而已。霍夫爾說:「我們只能在品質和檔次上爭取機會。」如果僅僅生產大路貨,必定要在這場服裝大戰中吃敗仗。

早在歐盟東擴之前,德國便與東歐各國開展了服裝貿易合作。霍夫爾說:「在薩克森州,幾乎每一家企業都有捷克或者波蘭的貿易夥伴。」這樣一來,地區間的薪水差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勞動密集型的半成品在東歐生產,再拿到薩克森或者布蘭登堡進行精加工。

霍夫爾指出:「德國與捷克、波蘭之間依然存在著商品競爭關係,但是我們希望通過加強合作,各取所長、補己所缺,共同應對來自亞洲的競爭對手。」近兩年以來,紡織品歐元區已經建立了合作網路,連通德國、捷克、波蘭20多家紡織研究機構。

霍夫爾介紹說,研究機構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及共同貨色。「但是,這種合作還剛剛起步,處於初級階段。」而且,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意識到了合作的益處。但是,「唯有如此,三國的服裝行業才能獲得生機。」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