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水資源危機引思考

2013年9月24日

在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前夕,相關組織稱,亞洲冰川量正在減少,在喜馬拉雅雪山發源的河流將受其影響,其中包括流經中國的河流。

喜馬拉雅冰川融化加快圖片來源: STR/AFP/Getty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交的一份總結報告草案指出,"某些地區的溫度升高已接近危機,刻不容緩。"在亞洲某些地區,擴大的洪災範圍和乾旱情勢加劇了農村的貧困,比如稻米收成銳減,食品價格和生活費用上升。

氣溫上升很可能加快了喜馬拉雅冰川融化的速度,導致先發生洪災,接著出現乾旱。因季節性冰川融化規律消失,包括長江在內的中國許多河流澇汛失常。今年中國發表的"水源調查報告"指出,政府的相關資料庫顯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有超過28000條河流消失,現在僅剩下23000條。該報告沒有說明河流消失的原因,但國家氣象部門卻認為,包括流經9個省份的黃河,中國有數條大河自1970年以來的水量就有下降的趨勢,這一現象還會持續下去。

極端天氣頻繁:又發大水了圖片來源: Reuters

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水問題專家馬軍對路透社說,"我們觀察到,中國不同地區的降水量都在發生變化。決策者和研究人員都認為,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某些地方水供應狀況已經變得嚴峻。"

不過,地表氣溫升高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許多問題來源於人口過多、不加節制的工業化進程以及過分信賴現代工程技術。南京大學研究工業影響環境的專家周磊(音)說,"中國水源缺少來自城市化處理得有問題,以及水資源的管理,而不是氣候變化。"他說,他的家鄉江西省,水源系統由地下泉水、溪流、濕地以及河流等組成,它們中有些是季節性河流。但所有這些在過去20年間全部遭到毀壞,原因就在於災難性的城市化進程、建築狂熱以及修建運輸項目。

怎樣同乾旱作鬥爭?

中國計劃拆資億元改善國內的水資源供應、清潔河流以及保護地下水。然而,即便是水供應目前得以穩定,但目前人均2100噸的水量 (國際水準的28%)仍然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下降。與此同時,食品、能源以及工業需求都會帶來對水需求的上升。中國最乾旱的省份之一甘肅省已有數百條河流消失。

長久以來,中國一直大力開采地下水,現在已接近盡頭。數據顯示,2030年前每年需水量將在7000億噸至8000億噸之間,這個數字只比可供量略低一點。馬軍說,"過去50年裡,我們的重點放在擴大水的供應方面,但我想,我們在很多地方已達到頂點,我們現在必須把重點放到蓄水上。"

修建巨型水利工程以緩解供水短缺問題,卻又惡化了水循環系統,水自然流動遭到破壞,河流沿岸地區受到比以前更嚴重的侵蝕。

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迫使決策者在水和能源之間做出決斷。甘肅計劃在黃河上游修建數座水利大壩,而不顧可能造成下游水資源短缺的警告。

不僅北方,中國西南地區也越來越受到乾旱的影響,過去,這是難以想像的。在雲南省,十多條河流上都修建了旨在發電的大壩,澆灌莊稼的運河。但對河道的改變一般會帶來流量的降低。該省的數條河流在過去十年間消失了,乾旱變為常態。4月間,水井和河流乾涸,為數千農戶帶來災難。

中國西南地區旱災(2011)圖片來源: dapd

周磊說,"中國一直希望建巨型大壩,而不是從根本原因上下功夫。"他認為,只從技術上著手解決問題,比如水的運輸項目,只能暫時緩解問題,但它是一條破壞水源的歧路。中國最大的此類工程便是南水北調工程。

這個項目的反對者稱,用3條縱貫全國的運河完成連接易澇的長江和易旱的黃河,很可能使水資源短缺問題變得更為嚴峻。馬軍說,"這一巨大工程的負面影響可能非常嚴重,一些問題可能轉移到其他地區,尤其是西部。"他認為,中國在技術工程上投入太多,越挖越深,修築大壩,改道河床。他說,"我們更需要的是在蓄水上下功夫。"

來源:路透社 編譯:李魚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