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消費物價指數統計摻了水分?

2011年2月16日

中國通貨膨脹一路高歌猛進,物價指數,尤其是消費物價指數(CPI),越來越引人關注。幾天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月份CPI為4,9%,低於預期的5%以上,即刻引起包括網路上的種種猜疑和批評,人們普遍懷疑這個統計數字摻了水分。

三種謊言:謊言,被迫說的謊言,國家統計數字。本台供稿圖片來源: DW/BilderBox

由法律規定還是由專家解釋?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字後,官方媒體已注意到來自民間的普遍懷疑,新華網發表各色專家分析,解讀這個和民間對消費物價飛漲的感受有著很大出入的數字。其中特別注意到關係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食品物價。香港媒體比如《蘋果日報》發表分析指出:中國國家統計局早不調整晚不調整食品價格在計算消費物價指數中的比重,偏偏在這個價格類比上漲得最厲害的時候,下調了它在CPI中的比重。對照中國物價統計,德國聯邦統計局物價指數統計專家蒂姆-比爾曼(Timm Behrmann)介紹德國物價指數統計的原則,他首先指出:

"物價指數統計是通過法律剛性規定下來的,統計法,物價指數統計法裡都有明確規定什麼樣的物價指數怎樣統計。同時,統計的方法必須透明。比方說消費者物價指數統計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調看:物價統計中都包含哪些商品,什麼商品價格在計算物價指數的時候,比重是多少,這一切都有詳細的記錄,只要上網,誰都能核對。"

統計物價指數:是辯證法還是變戲法

相形之下,迄今來自中國官方統計專家們的解釋就顯得大而化之,南開大學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曉峒,在解釋為什麼國家統計局現在要下調食品物價在消費物價統計中的份量時,很籠統地說居民收入增加了,收入中用於食品的比重勢必下降;而房子對越來越重要了,因此房子的費用在物價統計中的比重當然要提高,等等。在德國統計專家比爾曼看來:物價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能不影響物價統計,但德國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國家統計不關心一時一地的特殊物價波動,物價指數是分析物價整體走勢的工具:

房價漲得厲害時,它不算數;食品漲價厲害時,它是不是也不該算數?本台供稿圖片來源: DW/Ilcheva

"比方說奶油漲價,人們就會改買替代奶油,這就是一時一地的效果。這就不能反應在物價指數中去。這個指數必須完全反應整體物價的發展。調查確定一類商品在物價指數中的份量,必須具體對社會進行有代表性的抽樣問卷調查。比方說2008年以來德國經歷了經濟危機,但德國消費物價的計算權重,並不因此發生變化,目前食品在物價指數中的比重大約9%,五年之中沒有變化;這不是說這五年中沒有非常強烈的物價變化,比方說牛奶和奶製品,一段時間內漲得很凶,接近50%,並導致改變了人們購買消費品的行為。"


為什麼統計必須獨立於政治

這樣的理由,在前幾年中國國內消費者對國家統計數字提出質疑時,也可以從官方認可的專家那裡聽到,如房價為什麼不計入物價統計中去。那時,這些專家的解釋是:中國人向來注重飲食,食品是人們消費行為的重頭戲。結合目前中國最高政治領導層一再強調以民生為一切工作的重點,來看現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對CPI的調整,很難不讓人對其中政治的影響起疑。德國已故總理康拉德-艾德諾(Konrad Adenauer)總結德國納粹歷史,曾說:"在德國有過三種謊言:謊言,被迫說的謊言,國家統計。"正是借鑑這樣的歷史,現在的聯邦統計官員比爾曼尤其強調統計必須獨立於政治:

"即便現在也有人懷疑說:德國政界給我們規定方向,我們在統計上落實上面的旨意。我堅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往往是我們完成了統計之後,政治家才從我們這裡瞭解到統計中的現實。我們是獨立的,我們的統計工作是獨立的。不是說政治不想影響我們,而是它很少有辦法影響我們。"

作者:一通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