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獨立公眾輿論的發展勢不可擋

2005年10月14日

新蘇黎世報駐北京記者在該報發表文章說,快捷的多種訊息傳播渠道推動了中國獨立公眾輿論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活表面看來已經自由化,但人們仍然沒有自由感:

中國的報刊種類繁多,為爭奪讀者和廣告,大有什麼都敢刊登的架式圖片來源: AP

「儘管日常生活已多元化,但人們仍然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敵視自由的制度下,這與國家威懾力量的有形存在沒有關係。人們內心的不舒服與缺少法制有關,他們知道,現在仍然可能因政治態度或宗教信仰被突然隨心所欲地剝奪人身自由。這種缺乏基本法制的狀況被當局有意識地用來預防並威脅出現的異議聲音,成了中國自由輿論現代化和多樣化的主要障礙。

在一系列日常問題上,在匿名檢查官允許的內容和隨意排斥的內容之間,界限變得十分模糊。典型的例子是腐敗問題:一方面黨和國家首腦胡錦濤把官員和黨的幹部受賄稱為對黨的最大威脅,另一方面調查地方黨的王公貴族們腐敗問題的記者卻面臨被投入監獄的危險,那些有腐敗行為的人反而安然無恙。一些無論出自何種原因被貶謫的媒體工作者至今仍然遭到諸如危害國家等史達林時代的指控。與判決罪犯的法庭相比,這樣的法庭審理具有更大的威懾力量,因為它不過是一種臨時軍事法庭,無法進行辯護和公正審理。」

儘管如此,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在經濟上維系生存,中國的媒體越來越大膽地反映群眾願望和社會問題,對公眾自由輿論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新蘇黎世報記者的文章認為,這一切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文章最後寫道:

「自中國開放以來,人們喜歡提出的問題之一是,經濟和社會現代化能否推動中國的政治革新。西方企業家往往面臨在中國的投入是否只會加強專制統治、還是相反可以推動中國自由化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把中國的政治結構作為衡量標準,必然會得出負面結論。一黨統治仍在繼續,有效運作的法制國家仍然遙遙無期,少數信教人士和政治異議人士仍然受到肆意壓迫。但這一切只是中國現實的一部分,二十年來經濟和社會領域中自由的不斷擴大已收到了成果。大城市、各地省城和富裕地區的人們都受益於中國的經濟奇跡,他們在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維護自己的利益方面變得自由多了,要求也高多了。

這一切還僅集中於私人領域,但無可忽視的是,在對問題形成獨立判斷的過程中,周圍的人和整個社會也涉入其中。在判斷能力和訊息水準方面,數億中國人思想上已武裝起來,做好了建立正常運轉的公民社會的準備。」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