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環境治理: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

ARD
2019年7月14日

霧霾、飲用水污染以及土壤毒化等問題,在中國普遍存在。五年前,中國總理李克強正式向環境污染問題「宣戰」。五年後的今天,環境問題雖依然存在,但情況的確已有明顯好轉。

Global Ideas China Radfahrer in Taiyuan
在很多城市,霧霾問題仍然嚴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jj

(德國之聲中文網)監測空氣品質的App,比如Airpocalypse, AirVisual或者AirMatters在中國非常流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廣泛地監測和發布空氣品質指標。同幾年前相比,空氣品質的粉色警報已經很少見到。中國的空氣品質已經明顯改善。北京獨立的環境研究所IPE所長馬軍表示:

"中國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經使廢氣排放明顯降低。減少燃煤、加強監控以及重整重工業,是空氣品質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前,政府還加強了對重污染企業、塵埃嚴重的建築工地以及道路交通的管理。這一切促成了空氣品質的明顯改善。不僅在北京,華北各省的情況也都有所改善。長江三角洲的情況也同樣有明顯好轉。"

在擁有人口2300萬的中國首都北京,PM2.5指數從2013年至今已經減少了接近一半。該指標反映空氣中顆粒小於2.5微米漂浮物的數量。中國嘗試了多種手段,試圖改善華北及華東地區的空氣品質。2017/18年冬季,中國政府實施了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暫時關閉鋼鐵及水泥企業措施。這一冬季特別行動計劃旨在降低空氣污染程度。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的米利維爾特(Lauri Myllyvirta)在北京表示,當時對鋼鐵和鋁都採取了限產措施。她表示:"大多數企業不得不在冬季將產量減半。北京、天津以及華北其他26個城市中的水泥廠則暫停生產。就整個中國而言,鋼鐵和水泥產業的產量分別下降了25%和10%。"

此外,中央政府的環保部門還加強了對企業的巡查。地方政府往往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環保規範,而中央政府則試圖遏制這種局面今後繼續蔓延。這還遠遠不是全部。米利維爾特表示:"另外一項嘗試也非常重要,華北地區傳統上使用煤炭取暖和做飯,現在則正在以電力和天然氣取而代之。此外,還對大型建築工地做出更嚴格的規定,並對大型載重車予以限行。這些措施也使得對重工業產品的需求量不斷下降。"

2017/18年冬季,大約350萬個家庭完成了煤改氣工程。但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根源仍然是重工業。華北及華東地區空氣微顆粒的40%至50%仍來自重工業。環保專家馬軍認為,政府限制大型企業的措施方向是正確的。他說:"京津塘地區每年消耗大約四億噸煤,山東的燃煤量也大致如此。上述兩個地區的燃煤量就相當於整個美國的燃煤量。我們必須對整個工業進行轉型,這樣才能真正減少燃煤量。"

昏黃一片 北京今日「立霾」

01: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在飲用水治理方面收效則遠遠不如空氣治理。北京獨立環境研究所IPE主任馬軍向記者展示了該研究所推出的"藍地圖"App。這是一款展示地下水污染情況的應用軟體。

"中國的水污染問題仍很嚴重。改善這一狀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在地下水方面,這需要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水污染狀況仍在惡化,還沒有出現轉機。污染問題很嚴重。我們開始監測時,50%的地下水貯備屬於差或非常差的狀況,後來這一比例升至60%,現在已經接近70%。"

造成這一狀況的不僅是工業界,農業也難辭其咎。農藥、殺蟲劑以及各類垃圾流入江河湖泊,從而進入地下水。尤其在農村地區,情況更為嚴重,因為當地農民都是從較淺的水井中取水。還有一些工業企業直接將有毒物質排入地下水。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解決水污染的難度要比空氣治理大得多。首先,相關的國家部門就有三個:環境部,水利部以及農業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