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藏家」--烏力•希克(Uli Sigg)

2006年8月11日

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收藏最多的瑞士人烏力•希克認為,現代藝術品的價格增長極快。許多重要作品被西方外交官,商人及收藏家收購後轉往國外。因此,即便是中國政府現在想籌劃一個中國現代藝術品收藏,也很難找到好的作品了。

希克的收藏品圖片來源: PRÜSS & OCHS GALLERY BERLIN

1979年,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中國的藝術領域開始迅速復興,並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關注。一些藝術家有意識地對中國藝術的民族特性進行反思,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技巧和表現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特別是在一些前衛藝術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過去幾十年文化經濟變革的痕跡。

榮格傳媒集團董事會副主席瑞士人烏力‧希克,從七十年代末就開始關注中國及其文化,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烏力‧希克在接受本台記者米切爾‧梅克採訪時表示:「我歷來要求自己,不僅僅從商人的角度去瞭解中國的現實。」

七十年代末,烏力‧希克在中國建立了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當年33歲的烏力‧希克是辛德勒電梯公司的駐華代表。當時毛澤東去世剛剛三年,中國正在謹慎地向西方打開門戶。幾十年過去了,如今他已然是個地道的中國通了,而且不僅限於經濟領域。九十年代中期烏力‧希克被委任為瑞士駐中國的大使。他說:

「即便是作為外交官,我也試圖從其他的角度去瞭解中國。我嘗試以第三隻眼睛-也就是現代藝術的角度,去瞭解中國。對於我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去理解藝術家所反映的中國。」

烏力‧希克收藏了大約一千二百件來自200多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1999年在塞曼主持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由於他的大力推薦,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得以首次大規模在國際藝術舞台上集體亮相,使中國藝術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烏力‧希克還說"在我的收藏經歷中,認識藝術家並與其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作品的意義要通過與藝術家親自交流才能瞭解。在中國的十多年裡,我走遍各地,拜訪過1000多個藝術家,這是我收藏過程中的一個法寶,也是我與其他藝術收藏家相比的優勢所在。當然,錢和實力也是重要的因素。我關注中國當代藝術比現有的畫廊和經紀人都要早,那時還沒有成熟的畫廊可以給我參考。現在我則是一年六到八次來往中國,繼續搜尋和收藏藝術品。"

烏力‧希克還說,在最初的收藏經歷中有時也充滿了冒險,他通常要帶著翻譯和保鏢。更何況,有些不肯俯首聽命於共產黨教條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被禁止拿出來給人看的。好在,他就任瑞士駐華大使時,這種狀況已有所好轉。

烏力‧希克說,中國正在迅猛發展,隨著經濟的自由化,藝術領域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希克說,儘管存在官方對藝術的審查和限制,以及對人權的踐踏。但是中國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出了多姿多彩的,獨立的藝術圈。而這一藝術圈在他本人的收藏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他說:

「這些作品首先反映的是文革的動蕩時期,緊接著藝術家們又將社會轉型作為創作的主題。後來1989年天安門廣場事件後,藝術家們開始迴避社會主題,而開始將側重面放在自我,日常生活等等方面。九十年代中國消費主義席捲中國,藝術家的主題就更多的側重於財富,金錢和消費。"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