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夢工廠

2014年2月21日

中國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的成就讓北京官員們的心涼了半截。德國之聲專欄作家澤林認為,中國領導層更希望本土的國際大製作電影能夠和好萊塢大片一決上下。

Symbolbild Kino Kamera Film
圖片來源: Fotolia/Sashki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今年二月在柏林電影節上的表現的可圈可點。雖然以前也有許多中國電影能夠時不時的抱得金熊歸,但評審團還從來沒有一口氣把3個獎項頒發給中國。中國政府原本應該是傲氣十足,民眾原本應該熱烈歡迎電影英雄凱旋。但電影節結束後的一周內,並沒有發生什麼。

官方媒體和社群網站網路對此都反映平平,而這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網路上的反映並不熱烈,因為這部獲獎影片的導演在中國並不出名,他關注的話題也只被很少一部份人關注。就連一個柏林金熊也不能提起他們的好奇心。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許多在國外受到好評的東西都會迅速的在中國獲得價值。

而且這個電影的主題其實和生活息息相關。獲得最佳影片以及最佳男主角獎的偵探片《白日焰火》(英文名:Black Coal, Thin Ice 黑煤,薄冰)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偵破連環殺人案的故事。混合了一個迅速變化社會中的愛、慾望、復仇和性放縱。而導演則忠實於藝術影片的風格。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是從南京一家按摩院的盲人視角看世界的影片《推拿》。這種拉開距離的、破碎的敘事方式給觀眾出了許多難題。所以這兩部影片都屬於電影節上難以消化的"食材"。

柏林金銀雙熊得主《白日焰火》需要面對國內的「冷遇」圖片來源: Berlinale

期待中國大片

這也能夠解釋政府為什麼難以用這兩部電影來穩固愛國情結。從領導層的角度來看,電影的主題和類型都太過關注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中國政府希望看到的是,本國電影業能夠憑借有著中國視角的大片感動全球觀眾,創造票房收入。但好萊塢卻仍然是這方面絕對權威的大師。就算在中國,好萊塢的電影也比本土電影更能討好觀眾。而且,它們受歡迎的程度已經到了政府下硬性規定來限制每年進口好萊塢影片數量的地步。這又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他們為什麼不能在電影院的大銀幕上看街邊的小攤上就能夠買來的電影光碟?電影院的營運者們也問,為什麼只有製作販賣盜版盤的人能夠靠這些電影賺錢,而拍攝或放映電影的人卻不行?2012年,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把每年進口美國影片的數量從原來的20部上調至34部。但中國的電影人對此卻又不滿意。然而這一做法受到了中國民眾以及加利福尼亞各大電影公司的歡迎。

電影業出乎預料的聯盟

中國的電影業已經形成了出乎預料的聯盟。政府和民眾對如何看待柏林金銀熊的獲獎者已經達成廣泛一致。中國的電影人希望,政府能夠保護其不受好萊塢的衝擊。而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好萊塢形成了抵制政府的聯盟,雖然達成這種聯盟的雙方有完全不同的初衷:觀眾希望決定自己能看什麼,不能看什麼。好萊塢希望盡可能在中國賺得利潤。因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電影市場。有人估計,中國電影2018年的票房收入就將超過美國如今100億美元的票房總額。中國方面預測,從2023年開始,中國民眾的票房支出將是美國人的一倍。

為了能夠在這個市場上立足,好萊塢也不再介意中國政府的審查。各大製片公司老闆紛紛減掉了影片中過多的情色內容,或者那些政府高層認為不合適的內容。中國市場如此重要,以致於好萊塢啟用了許多中國演員,或者在影片中加入了許多中國大城市的鏡頭,以求更好的向市場推廣影片。

西方技術 中國電影

另外一點非常明確的是:北京不會長時間的把碩大的電影市場讓給好萊塢。這其中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對於政府來說更重要的是國家和全球性的文化影響力。領導層準備在電影行業也奉行之前在其他行業頗富成效的做法。中國向境外企業開放市場,但條件是必須獲得西方技術。德國車商也瞭解這種做法。雖然他們目前在中國市場正在做一生中最大的一筆生意。但這些合資公司裡的中國合夥方當然會借鑑西方的技術,仔細研究改進自己的產品。如今在電影業也是如此。中國沿海城市青島目前正在修建全世界最大的製片基地。業主是中國私人企業大連萬達。自從其掌門人王健林2012年收購了美國最大的院線AMC之後,它就已經躍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院線營運商。

大連萬達總裁王健林力圖打造世界第一影市基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一中國版好萊塢的核心設施將是一個10000平方米的影棚,以及一個固定的水下攝影棚。從2018年開始,這裡將是中國以及境外影片的拍攝地。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好萊塢將來到這裡。因為這裡更經濟,也更便於開發市場。那時中國將認真研究國外電影人的工作方法,並從中學習。

作者簡介: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中國特約記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任琛

責編:萬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