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真面目?
2014年7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金融經濟報》(Finanz und Wirtschaft)周五發表評論,題為"中國的真面目?"(Chinas wahres Gesicht?)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大刀闊斧的反腐運動的真實意圖。作者認為,反腐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整肅內部管理不善的問題,而是為鏟除黨內異己。
文章開頭寫道:"中國經濟自由化將帶動政治開放。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西方貿易夥伴多次提出這樣的看法。但在目睹過去數月的發展後,(政治)開放看來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念頭。"
作者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持批判性觀點的記者及個體律師的活動空間大為受限。共產黨甚至不斷介入2017年的香港首屆特首普選。近期北京在南海及東海的主權及資源糾紛中越發咄咄逼人,令人懷疑中國是否將如北京所宣稱的那般,和平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上述發展的真實原因究竟為何。這將取決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在經歷一個階段的開放後,中國又迷失跌落回那個自以為早已克服的年代;抑或共產黨顯露出真面目,再次走入集權時代。"
"或許連共產黨領導人也無法清楚回答此問題。美國在經歷中東歷險後,其全球領導力逐漸削弱,亞洲的地緣政治平衡也隨之偏移。因此,中國必須順應時勢調整外交政策。在一波波壓制性浪潮的背後,似乎隱藏著權力鬥爭。2012年接過政權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必須比外界所預期的更奮力地進行鬥爭。他的一系列計劃,如通過加強競爭使大型國有企業進一步開放,在內部遭遇強烈反對。
"習近平所發起的大規模反腐運動,其主要目的不是為瞭解決行政失當問題,而是為了使內部的競爭對手噤聲。對公民社會的批評聲浪和香港民主運動改採取的強硬舉措,以及中方發出的軍事威脅,皆是為了強化其領導地位。若這一推斷正確,在習近平穩固權力後,中國將重回開放道路。這一切只能交由時間證明。目前能肯定的是,中國的政治風險正顯著提升。"
美中競爭
瑞士《聯邦報》(Der Bund)周六在國際欄目發表了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顧學武的有關中國外交及內政局勢的訪談內容。記者首先問道,中國與除俄羅斯外的幾乎所有鄰國發生爭端,是否預示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對抗。針對此問題,顧學武表示:
"事實上,中國目前所面對許多問題,都是與鄰國間由來以久的領土爭端。中國在20年前和平解決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糾紛的態度,如今已不復見。美國也明顯變得緊張。中國始料未及的快速權力擴張顯然使美國感到不安。如今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的糾紛升級,與其自身的錯誤也有關。"
顧學武接著解釋道:"中國未能認真對待自己的政策。改革家鄧小平的原意是平靜對待與鄰國的糾紛,從而共同開發南海資源。但是中國並未採用這個構思,一心致力於經濟崛起。失望的鄰國開始自行開發資源,一步步滿足自己的主權要求。所以越南在過去的20-30年間據為己有的島嶼數量更勝中國。"
在被問及美國在亞洲的策略是否是造成南海局勢緊繃的原因時,顧學武分析:"中國的鄰國如今確信,當他們挺身對抗中國時,美國會予以支持。如論如何,美國需要能輕易操控的盟國,以'重新平衡'中國勢力。歸根結底,這是中國和美國間有關亞太地區控制權的鬥爭。"
顧學武教授進一步指出:"島嶼(主權)也是因素之一。但主要目的仍是尋求區域霸權。美國的目標是在東亞重佔上風,阻撓中國仿照過去與俄羅斯訂立協議的模式,通過雙邊談判解決東南亞糾紛的意圖。"
摘譯:張筠青
責編:萬方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