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能否推動德國經濟增長?

Srinivas Mazumdaru
2024年10月13日

多年來,來自中國的工業訂單為德國創造了成千上萬個高薪崗位。然而中國經濟放緩導致對進口德國商品的需求下降,並抑制了德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中國政府近來宣佈了多項刺激經濟計劃,能否帶動提振德國經濟?

中國長期以來是德國工業的重要市場,尤其是在汽車和機械領域
中國長期以來是德國工業的重要市場,尤其是在汽車和機械領域圖片來源: Hendrik Schmidt/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經濟在過去兩年裡一直深陷增長停滯和結構性挑戰日益嚴峻的危機之中。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官僚程序繁瑣、對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投資滯後,以及主要外部市場需求疲軟,均對德國企業造成了嚴重打擊。

其中,中國經濟放緩尤其對德國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德國工業企業的重要市場,特別是在汽車、機械和化工領域。來自中國的訂單幫助德國創造了許多高薪工作崗位。然而,中國自身面臨的多重經濟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危機、貿易緊張局勢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均削弱了消費者信心,放緩了經濟增長。這也導致了對德國商品需求的下降。

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2024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以兩位數增長,但十年前增長開始放緩。"

"在2022年達到峰值後,儘管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下降了9%,這是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最大降幅。"

面對日益嚴峻的商業環境,許多德國公司,包括大眾(Volkswagen)、巴斯夫(BASF)、大陸集團(Continental)和采埃孚(ZF)等大公司,都宣佈了重組和削減成本計劃,其中包括在德國裁減數千個工作崗位。

全球化時代結束了嗎?

02: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非常低迷的氛圍"

在上周柏林全球對話會議(Berlin Global Dialogue)上,梅賽德斯-賓士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allenius)表示,中國消費者情緒"非常低迷",許多企業都在"觀望"。

他指出,"目前,消費者和企業家對購買高端產品、高價資本貨物乃至奢侈品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他補充道,"市場正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萎縮。"

康林松強調,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狀況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退休靠的是401(k) 退休儲蓄計劃,而在中國,人們靠的是手上的房產。如果過去24個月裡,房價下跌了30%,你就不會有手頭寬裕的感覺,就不會想去買一輛(賓士)S級轎車。"

為扭轉經濟放緩,中國最近新推出了一系列包括降息在內的貨幣刺激措施。此外中國領導人還釋放了財政支持訊號,旨在恢復疲軟的經濟增長並穩定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

根據路透社報導,作為財政刺激的一部分,中國財政部計劃今年發行2兆人民幣(約2590億歐元,2840億美元)的特別主權債券。

中國宣佈的刺激經濟一攬子政策被視為恢復經濟增長的重要第一步,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並在上周引發了中國股市的大幅上漲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首席經濟學家曾格萊恩(Max J. Zenglein)告訴德國之聲,新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措施主要是為了穩定經濟。"房地產市場停滯不前,加上由此引發的消費疲軟貫穿了整個2024年," 曾格萊恩補充道,"由於第三季度預計不會有任何改善,重點已經轉向為房地產市場設定一個底線,防止市場進一步下跌。"

新的經濟刺激措施是否足夠?

然而,目前還無法確定這些宣佈的措施是否能藉由提升消費者信心和刺激需求來實現經濟反彈,並對包括德國在內的全球經濟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

在柏林全球對話會議上,賓士首席執行官康林松表示,中國形勢在未來幾年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能否打破信心危機?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對我們來說是短期至中期內最重要的事情。"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員兼中國項目協調員黃天磊(Tianlei Huang)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中國刺激計劃"能產生的經濟效應可能會非常有限。"

"到目前為止,宣佈的措施並沒有觸及中國經濟中阻礙其增長的深層次問題,比如北京越來越多地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發展之上、對私營部門的歧視以及缺乏奏效的財政政策等。"

許多人警告稱,即便中國成功扭轉了經濟放緩局面,這也未必會自動轉化為德國對中國出口的增長。

在過去二十年裡,中國對德國商品和技術的需求一直很高。

然而,榮鼎集團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和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在報告中寫道,"有跡象表明,由於汽車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中國的進口替代政策以及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浪潮,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正進入結構性下降時期。" "這可能導致德國本土生產與出口至中國之間的聯繫逐漸被削弱。"

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德中兩方怎麼看

03: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戰略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此外,許多德國企業正在中國大舉投資,並採取"在中國,為中國"的生產策略,試圖使其在中國的業務獨立於其他地區的業務。

根據德國央行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達到了72.8億歐元(80.3億美元),比2023年全年65億歐元的總投資額高出了近13%。

儘管政策制定者日益呼籲企業進行多元化投資並縮減在中國的投資,這一趨勢仍凸顯了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的重要性。

雖然,所宣佈的貨幣政策和承諾的財政支持帶來了對中國經濟復甦的希望,但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曾格萊恩表示,"這些刺激措施不會集中在與德國特別相關的領域。"

"任何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會再次大幅上升,從而改善他們在中國市場處境的想法,都是錯誤的--而且這種錯誤的想法已經持續了三年,"他強調。

"過去幾年一直不太成功的企業,現在也不會迎來轉機,主要是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來自中國的競爭加劇。"

世界經濟引擎光環不再 外企想撤離中國市場?

04:1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