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援助為歐盟帶來的政治代價

2011年1月7日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此次為期一周的歐洲之訪意在加強與歐洲的聯繫並穩定歐元。但是中國這種無私的利他主義經濟其實是中國政治策略的一個面具。

德國總理梅克爾於2011年1月7日在柏林總理府會見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圖片來源: dapd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本周率領上百名中國商界領軍人物對西班牙、德國以及英國進行訪問。他們是中國以經濟利益為驅使的外交政策中的排頭兵。

李克強是中國政壇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也是中國政府政治局常委之一。九名政治局常委掌控著中國的命運。李克強作為中國現任總理溫家寶希望最為看好的繼任者,可能不久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他現在正在柏林與德國各界領導人展開談話,其中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經濟部長布呂德勒(Rainer Bruederle)以及德國商界的一些領導人。

為歐洲債務埋單

這次規模龐大的出行看上去理由充分。就在不到一年前,歐盟超過美國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絕對有興趣維護歐元的穩定。歐元正深受歐洲各國債務危機的影響,而這個危機已經拖累了希臘和愛爾蘭,現在正在威脅葡萄牙和西班牙。其中的算式很簡單:投資者的信心受到重挫。歐盟需要資金,而中國有。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為此,中國從危機伊始就加大力度購買歐盟國家的主權債務。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於本周四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指出:中國仍對西班牙和歐盟的金融市場抱有信心,相信西班牙等歐盟國家將最終戰勝危機。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分析家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認為一切都頗具意義。「一個穩定的世界是中國的興趣所在,其興趣幾乎囊括所有領域。其中包括中國國內的穩定,但也包括地區上、國際上以及金融市場上的穩定。」他向德國之聲表示,「所以不管中國能夠作出何種貢獻,它都將對世界的穩定作出貢獻。」

分而治之

但是這其中也有政治上的代價。最近,溫家寶呼籲歐洲領導人不要對人民幣升值施壓。中國提供援助的同時也非常關心這個話題,而這有可能影響歐洲和美國的關係。

歐洲外交關係理事會高級政策研究員普拉斯那(Jonas Parello-Plesner)確信貨幣問題是中國政府首要關心的問題。「隨著中國在歐洲經濟中的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中國和歐洲越來越互相依賴。」他說:「這其中也有一些具政治意義的副產品,中國政府此次對歐洲伸出援助之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歐洲對其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政策,而且這也分散了人們對其他問題的注意力,比如匯率問題。歐洲在人民幣升值這一問題上的呼聲已經逐漸弱於美國。」

普拉斯那對歐洲一些成員國獨自與中國展開雙邊會晤表示擔心。「把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看作是一個雙邊事務,而不是整個歐盟地區內的事務就意味著接受在與北京面對面談判時處於不利地位。」他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與中國打交道的是現實的歐洲,而不是我們夢想中的歐洲。」這不是什麼狡猾的中國策略,而是歐洲自己的作為,這位分析家強調說。

「我覺得,中國沒有別的選擇。」普拉斯那對德國之聲說。「因為沒有一個共同的歐盟主權債券市場,所以他們只能在雙邊的基礎上做這些事情。不論中國政府是購買了哪個國家的債券,它都成功地獲取了許多政治上的支持。」

由於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在和歐盟各國的雙邊談判中解決,而哪些事情又是需要歐盟的確認。中國此次歐盟之行並不是一帆風順。

「中國將歐洲的現實情玩弄於掌骨之間。」普拉斯那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受益於可以和歐洲進行雙邊接觸,但是有時候,比如說在武器禁運的問題上,他們可能會失望的是,他們聽到所有人都說:「對,我們主張取消這一禁令,」但是只要一到布魯塞爾應該作出決定的時候,就什麼也不會發生。」許多事情都在歐盟的層面上停滯不前。

德國模式

但是李克強一行對德國的訪問也許能為歐中關係的藍圖定下基調。因為許多德國公司在中國有深度投資,中國在與德國的談判中所持的砝碼並不像與其他歐盟國家談判時一樣多。

「德國很有意思,因為你在這裡會涉及許多領域。」普拉斯那說。「這其中的不同的就是中國這次面對的是歐盟內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它在出口方面也表現不錯。中國需要德國製造。」德國經濟部長布呂德勒在接受德國《商報》的一次採訪中說,「中國政府需要改善德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准入環境。」其中特別提到了保險以及銀行業。

德國的這位經濟部長說:「我到中國訪問時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就是說一些重要的規定突然就被宣佈執行,根本沒有顧及與此相關的經濟界的意見。」

普拉斯那相信中國能夠聽取此類批評性的意見。他表示:「中國說:我們知道你們的企業希望有更好的投資環境,我們也願意改善這一環境,但是我們同時希望你們也能夠對來自中國的企業更加敞開大門。」

作者:Ben Knight/ 編譯:任琛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