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網友推"新四大文明古國"

2011年10月28日

10月27日,緬甸對外宣佈解除對社交網路Facebook、Twitter的網路封鎖。26日新華社發文,表示要加強社交網路的管控,中國網友指,目前只有 "中國、北韓、古巴、伊朗"還在實施網路管制,並戲稱為這四個國家為"新四大文明古國"

**FILE** Chinese Internet surfers play online games at an Internet cafe in Beijing, China, in this Wednesday, Feb. 15, 2006 file photo. China is tightening controls on blogs and search engines to block material deemed subversive or immoral, the government said Friday June 30, 2006. The announcement comes amid a media crackdown by President Hu Jintao's government, with Web sites being shut down and journalists jailed. (AP Photo)
中國對網路进行控制圖片來源: AP

緬甸政府再實行新舉措,在9月份宣佈解除對幾個境外新聞網站"美國之音、BBC中文網、和影片網站Youtube的長期封鎖後,10月27日,緬甸政府宣佈,正式解除對社交網站Facebook、Twitter及其他一些國際新聞媒體的網路封鎖。

緬甸在10年前開始使用網路,當局一直採取非常嚴格的管制措施,屏蔽對政府不利的網站。10年之後,新一屆緬甸政府上台,總統登盛今年3月發表就職演說時曾表示,媒體的角色應該受到尊重。

就在緬甸宣佈全面解禁網路的前一天,26日,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全文刊發,被稱為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報告--《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報告強調要加強對社交網路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管理,以規範網上訊息傳播秩序。

中國網友對此表示:緬甸開放了網路後,目前世界上還有四個國家"北韓、伊朗、古巴、中國"對網路實施封鎖。也有網友將這四個國家稱為"新四大文明古國",暗諷四個國家在網路时代的封閉和倒退。

"新四大文明古國"共性是:都為專制獨裁政體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目前就職香港陽光衛視的中國新媒體人北風,他認為網友所戲稱的"新四大文明古國"有著鮮明的共性,即都為專制獨裁政體,但四個國家在網路发展和管制方面又有所不同。

談及這幾個國家要封鎖網路訊息的原因時,北風認為:"伊朗為什麼要封鎖Facebook、Twitter,就是因為2009年4月,伊朗發生了所謂的'Twitter革命',中東和北非也是用社交工具發起革命的動員,在中國,政府感受到的訊息帶來的危機很緊迫,威權組織維持統治的一大法寶就是謊言,網路这些社交工具的存在,讓中國傳統的網路内容控制,比如通過控制門戶網站新聞已經失效了,中國儘管沒有開放Facebook、Twitter,但中國有微博、人人網這樣的平台,所以在公共事件發生的時候,就像兩天前的織裡抗稅事件,當局是完全沒有辦法限制這類訊息的傳播。這些訊息對執政當局的統治是一種威脅。"

"訊息的自由流動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學者吳祚來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訊息的自由流動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文明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按照當代自由、民主的概念,現在這'四大文明國家'是一個嘲諷。現在訊息這麼發達,封鎖是沒有必要的,封鎖成本很高,而且造成的問題會更多,象山東臨沂的陳光誠,將他的訊息封鎖,而網友也大量到達山東臨沂,如果政府能用文明的方式,讓訊息自由,會造成這麼大的負面影響嗎?越進封鎖,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就會越低。讓訊息公開和自由,其實是文明非常重要的標誌。 沒有公開,也就不可能有文明"

"新四大文明古國"將往何處去?

對幾個國家未來網路发展和解禁,北風作出預測:"北韓基本上是沒有網路,伊朗已經表明要建立一個局域網,中國雖然是一個國際網路,但95%的流量都在國內,所以基本上也是一個大中華局域網,古巴的情況不是特別的清楚,但可以估計一個可能的路徑,古巴在卡斯楚的弟弟勞爾接任之后,古巴也採取了很多開放性措施,比如他釋放了很多政治犯,那以後可能很快就會變成'三大文明古國'了,伊朗、北韓和中國三個國家,也許伊朗會最先解禁,中東北非蔓延過來的民主革命,會影響到他們最快解禁。而作為'中國幫'的北韓,他們要麼一起封鎖要麼一起解禁。"

作者:吳雨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