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舉行「聯合利劍B」圍台軍演 稱震懾台獨

2024年10月14日

中國解放軍14日展開「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組織陸海空及火箭軍等兵力。中方稱,此舉為針對「台獨」勢力的震懾行動。台灣國防部譴責中國挑釁,重申兩岸互不隸屬。

圖為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公佈的軍演區域圖
中國解放軍14宣佈在台海周圍舉行「聯合利劍-2024B」軍演圖片來源: PLA/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總統賴清德雙十國慶演說4天後,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週一(10月14日)宣佈位於台灣海峽、台灣本島北、南、東部地區,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且並未公佈軍演結束日期。

東部戰區稱,此次軍演「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奪取綜合治權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同時也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震懾,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

此外,中國海警局發言人劉德軍也表示,出動4支中國海警編隊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執法巡查,並稱此為按照「一個中國」原則,「依法管控台島的實際行動」。

台灣國防部對中方圍台軍演表達譴責,批評北京此舉為「不理性的挑釁行為」,並稱台灣軍方已依「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派遣適當兵力因應,「捍衛中華民國主權」。

台灣國防部也稱,賴清德國慶演說「均為正面與積極的主張……中共所謂『挑釁滋事』完全背離事實」,指控北京各項挑釁行動是「加劇兩岸緊張破壞台海和平穩定者」,不斷以恫嚇、威懾等手段,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重申台灣軍方「備戰不求戰、應戰不避戰」。

台灣陸委會批評中國無視台方善意,強調「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發起對台針對性軍演是對台海、印太區域安全情勢,乃至於全世界民主和平的公然挑釁」,呼籲國際社會嚴正看待,並重申「兩岸互不隸屬現狀」,呼籲北京「回歸和平理性與台灣民選合法政府進行對話化解分歧」。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美方譴責中國對台軍演,形容此舉「毫無依據,且有升高局勢的風險」,並盼中國克制。稍早,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回應指,美國正密切監控中國對台軍演,並呼籲中國應避免任何會危害台海兩岸和平穩定的進一步行動。

賴清德國慶演說:盼中國和台灣一起承擔國際責任,維護區域安全

01:5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5個月內兩度圍台

今年5月20日,台灣總統賴清德在就職典禮演說中的內容也引發北京不滿抗議,中國軍方於3天後發動「聯合利劍-2024A」。

賴清德發表雙十演說前,路透社曾引述台灣官員說法報導,台灣官方收集的情報顯示,無論賴清德在國慶演說中的內容為何,中方都可能在台灣週邊舉行「聯合利劍-2024B」軍演

路透社查閱了一份台灣內部安全備忘錄,內容顯示台灣政府認為,北京有可能把演習歸咎於賴清德的演說內容「挑釁」。備忘錄中還指出,中國「不斷試圖刺探各國的紅線,最大限度地延伸在灰色地帶的行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週五(11日)曾警告中國,不要採取行動回應賴清德的國慶演說。布林肯指出,賴清德的雙十演說是「常規做法」,「中國不應該以任何方式將其作為挑釁行動的藉口」。

台灣國防部指出,中國解放軍航空母艦「遼寧號」10月13日駛近巴士海峽附近水域圖片來源: Hu Shanmin/Xinhua/picture alliance

經濟、軍事施壓並行

解放軍東部戰區宣佈圍台軍演之前,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編隊週日(13日)駛近巴士海峽附近海域。台灣國防部預測,「遼寧號」編隊有可能進入西太平洋活動。

與此同時,台灣國防部14日上午例行公佈解放軍在台海周邊海、空域動態,顯示自13日清晨6點至14日上午8點為止,偵獲解放軍機25架次,其中16架次踰越海峽中線,另有中國軍艦7艘及公務船4艘。

週六(12日),中國商務部宣佈,相關部門正在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中國國台辦也對此表示強烈支持,並批評造成這一局面「責任完全在台灣方面」。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稱,「民進黨當局自調查啟動以來,未就取消對大陸貿易限制採取任何​​改進措施」,「根本原因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

路透社報導稱,中國商務部的表態預告,中國可能在不久後的將來就會對台灣實施關稅或其他形式的經濟施壓。

中國軍演繼續 兩岸民眾如何看待?

02:3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