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草根NGO有望轉正

2011年7月12日

中國各類非政府社會組織在過去幾年裡發展迅速,但卻始終面對登記註册方面的一些困擾。民政部近日宣佈將允許三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而這一消息正是在"郭美美事件"尚未平息之時傳出,給人更多解讀空間。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中國的宣傳活動圖片來源: AP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今年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上表示,將放開公益慈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的登記。這意味著上述三類社會組織將可直接登記。而目前中國對非政府組織NGO採用的是所謂的雙重管理,如果社會組織想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册,必須首先找到業務主管單位。

雙重管理門檻高

位於北京的環保組織綠家園是所謂的民非組織,即民辦非企業單位,該組織的王小娜女士向德國之聲介紹說:

"我們的主管單位是朝陽區科委。年檢的時候,朝陽區科委是我們的主管機構,但是平時對我們的運作和財政沒有管轄。我們相當於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跟他們沒有經濟上的往來。"

王女士還介紹說,她所在的綠家園組織登記註册比較順利,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不同的基金會。在過去的幾年內,中國的民辦社會組織數量增長很快。據中華環保聯會發布的《中國環保NGO藍皮書》,截止到2008年10月,中國共有環保民間組織3539家,但其中由政府發起成立的有1309家,其他還有國際環保組織駐中國機構(比如綠色和平)以及所謂的草根環保組織。截至2010年,民政部批准註册的社會組織有約44萬個。但並非所有NGO在中國的登記註册都像綠家園一樣順利。北大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的俞可平估計,在中國有至少300多萬個未能正式登記的"非法民辦組織"。

劃分不明是弊端

維權律師許志永是公益機構"公盟"的創始人之一。2003年,這一專門提供司法援助的組織由於無法在中國民政部以民間組織登記,所以當時在工商局以公司註册。許志永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將中國現行的雙重管理體制稱為民間組織身份問題的最大門檻,而且對於社會組織的分類缺乏明確劃分:

"沒有明確分類,只是在民政部註册時可以選擇一個'活動範圍'。"

由於缺乏明確分類,因此民政部放寬對公益慈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這三類組織的登記也給批評者對該措施的實質進展留下了質疑的理由。中國人大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康曉光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用通俗的語言分析說:"這次放開的三個領域正好是目前政府忙不過來、而社會又有很大需求的領域,因此政府對社會組織是'選擇性限制、選擇性發展'。"

掛靠單位不如掛靠良心

此前,也有類似民政部要放鬆對社會組織註册審批的消息,但在實際操作上切實變化並不明顯。此次民政部再度發布放寬幾類社會組織的註册登記,恰逢中國最大的慈善公益組織中國紅十字會頻頻陷入腐敗醜聞之時,"郭美美事件"讓民眾對官方公益組織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律師許志永說:

"出台新政策和'郭美美事件'有沒有關係我不清楚,但這兩件事情在同一時間存在,特別是紅十字會的事情讓人很難以接受,他們的確太腐敗了。"

許志永創辦的"公盟"在2009年7月被工商局因偷稅漏稅取締了經營資格。2010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撤銷公盟涉嫌偷稅一案,解除了許志永的取保候審。原公盟人員以"公民"為新的組織名稱,繼續提供法律救助、慈善以及促進教育平等等工作。至於民政部的新政策是否能給許志永的組織帶來"轉正"新轉機,許志永本人說掛靠單位或是合法身份都不是那麼重要:

"我們唯一能掛靠的是中國人的良心!"

作者:謝菲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