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南屈公病逾七千例 美國提高旅遊警示
2025年8月4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華南地區近期爆發「屈公病」(又稱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疫情,自7月8日發現首例境外輸入個案至今,已累積確診超過7000例。據廣東省疾控局週日(8月3日)發佈的統計,過去一週以來,廣東新增2892例病例,其中2770例集中於佛山,未通報重症及死亡個案。
廣東省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指出,廣東省疫情初步已獲得控制,新增病例數有減少趨勢,但國際上的屈公病疫情持續高發,呼籲民眾透過清理積水避免蚊蟲孳生、消滅成蚊、預防遭叮咬感染。
此次屈公病疫情重災區的佛山政府也發佈「後遺症告知書」,內容指屈公病是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無特效藥可治,感染後可能出現39度以上的持續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部分患者還可能發展成慢性病痛或嚴重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
美國上調旅遊警示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上週五(1日)將前往中國旅遊的旅遊警示上調為二級,建議計劃前往中國的旅客加強預防屈公病的措施,並建議欲前往疫區的民眾接種疫苗。
除了中國外,美國自6月以來也已經對包括玻利維亞、肯亞和馬達加斯加在內的7個國家發佈了第二級旅遊健康公告,建議赴當地的旅客採取加強預防措施。美國國內的病例多為境外感染,自2019年以來,尚未通報本土感染案例。
屈公病是什麼?
屈公病是一種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的傳染病,不會經由人傳人,且較少出現死亡個案。
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及茲卡病毒類似,包含發燒、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等,另外也有七成的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症狀,症狀可能持續3至7天,多數患者可在7至10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關節痛,甚至可能因疼痛無法行動,並可能持續長達數月。
屈公病目前尚無藥物可治療,因此避免蚊蟲叮咬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方法。
世衛專家示警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在上個月22日發出警告,指當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屈公病病毒傳播情況,與印度洋地區相關的新疫情已蔓延至歐洲和其他大洲,提醒各國做好因應準備,避免防止2004年至2005年的疫情重演。
世衛醫療官員阿爾瓦雷茲(Diana Rojas Alvarez)在記者會上指出,當年屈公病疫情從印度洋小島蔓延至全球,影響將近50萬人。
阿爾瓦雷茲說:「就像20年前一樣,病毒現在進一步蔓延到馬達加斯加、索馬利亞和肯亞等地,東南亞的印度、斯裡蘭卡、孟加拉等國也出現了疫情。」
根據太平洋共同體(SPC)早前發佈的報告,自今年年初以來,法國海外屬地留尼旺島已確認有5萬4410起屈公病病例,其中578人住院、28人死亡。
近期在法國和義大利也出現了病例,且患者並無前往疫區的旅遊史。由於歐洲地區的醫生對這類熱帶疾病的經驗有限,因此診斷速度可能較慢。
根據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的資料,自今年初以來,歐洲至少有16個國家共記錄了約24萬例屈公病感染病例,以及90例與屈公病相關的死亡案例。
阿爾瓦雷斯說,世衛組織免疫策略諮詢專家小組(SAGE)將在未來幾週內召開會議,提供疫苗的使用建議。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