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製造2025」

Gabriel Dominguez2015年6月6日

憑藉以「智慧型製造業」和「工業4.0」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綱略,中國希望到2049年躋身世界領先工業國家之列。這對於其它工業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Symbolbild China Industrie Arcelor Mittal Automotive Steel Co. in Huna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經濟增長率下滑、薪水成本上升、來自其它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中國領導層一直在尋找其製造業升級的新路徑--在過去三十年裡,製造業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一尋找目前看起來已經有了眉目:以總理李克強為首的國務院近來公佈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旨在通過自動化和全面技術升級來推進中國第二產業競爭實力的提升。

這也是中國告別以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轉而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智慧型工業的發展遠景的內容之一。

在這個發展遠景背後的考量是,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必須推進本國製造業進行轉型,才能跟上其它工業國家的發展步伐,甚至趕超他們。

在過去幾十年裡,一些低薪水水準的工業產業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舉足輕重,比如低成本紡織品加工和基礎的電子產品組裝等產業,但這些產業近年來已經開始逐漸向其它亞洲國家轉移,比如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等。

"這部新規劃反映了中國製造業如今受到來自其它亞洲新興市場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原因是中國本土的製造業薪水水準不斷升高",IHS咨詢公司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比斯沃斯(Rajiv Biswas)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

受到德國的啟發

這部"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德國的"工業4.0"計劃--這是一部去年出台的旨在增強歐洲國家競爭力的方案。

"德國的工業4.0概念對中國國內有關工業現代化和增強競爭力的討論起到了關鍵性的指向作用,兩國在這方面也正在進行密切的合作",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研究人員龍信鑫(Jost Wübbeke)對德國之聲表示。

近年來,北京和柏林之間的雙邊關係發展良好。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而德國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專業技術來源國之一。

挑戰重重

雖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但中國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所謂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呢?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中國必須首先克服很多挑戰,包括增強數據和數字安全性,提供更快速的網路訊息傳輸通道,以適應數據流動的不斷壯大。根據2014年歐盟中國商會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86%的受訪企業表示,中國較慢的網路聯繫速度對其業務造成了負面影響。超過七成的會員企業甚至認為中國的網路環境發生了惡化。

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足以和西方工業國家叫板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inechina/C. Kang

此外,中國問題專家龍信鑫還指出,中國的技術革新體系仍然受到一系列問題掣肘,包括資金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水準低下還有因科技水準不足而導致的生產失誤等。"雖然從數字上看中國在研發和申請專利方面的成績不錯,但是到目前為止,它還不具備將這些資源有效轉化為實質性技術革新的能力",這位研究人員表示。

羅馬國際事務研究所(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的亞洲事務高級研究員卡薩裡尼(Nicola Casarini)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創造一片適於革新萌芽生長的土壤。

2049年成為工業大國?

上述原因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分析人士表示,儘管中國在未來十年能夠向其目標大步邁進,但是中國製造業向高附加值轉型的過程在十年的時間裡只能完成一部份。

但北京似乎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並正在準備再出台兩部階段性方案來將中國打造成為"工業超級大國"--龍信鑫認為,這一目標並非不現實。

"儘管中國現在與工業國家相比在技術上還有巨大差距,但中國強大的發展活動將會對工業革新進程起到推動作用。中國未來將會實現積極的革新轉變,並且提供足以和工業大國相競爭的技術",他說。

雙刃劍

但中國的這一發展遠景對於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看起來,中國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亞洲研究專家龍信鑫指出,全世界消費者將會從中大受裨益,因為中國製造業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模式可以生產出更多質優價廉的產品。

但中國工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副產品就是,其它工業國家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正因為如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新戰略對於老牌工業國家來說將是一柄雙刃劍。

亞太經濟學者比斯沃斯認為,在不少高端製造業領域,中國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比如高速鐵路。中國的高鐵列車已經對歐盟和日本相關產業構成了很大威脅,成為在發展中國家爭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訂單的強勁競爭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