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要學的是俾斯麥

2007年2月26日

中國正在向德國取經建立自己的社會保障系統。德國經濟奇跡時代的聯邦總理艾哈特關於「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為中國人提供了靈感,但是德意志帝國時代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社會政策」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思路。

嚮往社會保障圖片來源: AP

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經濟發展讓大部分中國人脫離了絕對貧困線,這是世界銀行也給予肯定的成績。但是,中國目前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富人的財富增長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也意味著原來的社會主義時代單位承擔職工所有社會保障責任時代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交費制的社會保險制度。

這一保險制度才是真正的「初級階段」,它既沒有傳統,也缺乏財政的基礎。只有一半的城市人口能指望從新的社會保險系統中拿到自己的養老金,而從來就沒有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農村人口現在也同樣被排除在這一哪怕是還非常脆弱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在醫療健康領域,國家基本上完全撒手不管了,醫院必須完全靠自己掙錢,這就造成了醫生為病人亂開藥多開藥開貴藥的做法,即使是那些目前有醫療保險的人,也常常是在生病時自己掏腰包支付一半的費用。

中國目前的困境是,一方面要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和製造新的工作機會,否則就無法解決不斷出現的社會危機,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趨向貧困化,他們形成了巨大的潛在就業需求大軍。專家估計,未來20年內,中國有至少三億農村人口需要到工業和服務業就業。在市場和社會保障中尋找平衡是中國執政者面臨的巨大考驗。

在建設社會保障立法和制度上,中國廣泛向西方工業國家取經。中國政府不斷派代表團到德國、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和東歐國家,學習那裡的建設社會保障體制的經驗。那種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分化社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然是「胡溫新政」糾偏的重點,而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不僅在字面上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上去接近,在思路和經驗上也對中國頗具有啟發性。

不過,艾哈特的「社會市場經濟」所強調的在市場原則與社會原則間尋找平衡的原則是在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實現的,而在威權統治的中國,十九世紀的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的將貴族威權統治與進步的社會政策相結合的做法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思路。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