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讓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建章立制

Pascal Lechler2007年6月19日

2006年解散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本應成為人權的捍衛者。但是,這個機構過於軟弱且缺乏效率。組建一個新的機構勢在必行。於是去年三月,聯合國大會決定,解散原有的人權委員會,組建新的人權理事會。一年後的今天(6月19日),人權理事會終於在運作程序上取得一致,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放棄了國別人權提案必須獲得三分之二以上多數通過的要求。古巴和俄羅斯將不再屬於在人權問題上被觀察的國家。

人權理事會大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經過數月周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終於在日內瓦時間周二凌晨完成了聯大規定的建章立制工作,以協商一致的方式就主席建章立制的一攬子方案原則取得共識。中國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先前的強硬立場,從而為人權理事會47成員國通過方案掃除了障礙。此前,北京提出國別人權提案至少需三分之二成員國贊同的要求,遭到以輪值主席國德國為首的歐盟八國的拒絕。作為讓步,人權理事會同意不再對古巴和俄羅斯的人權問題施以特別觀察。

去年,效率低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人權理事會成立一周年之際,沒有人打算大張旗鼓地舉行周年慶典。日內瓦負責人權事務的阿德利昂-克勞德-措勒聳了聳肩。憑什麼說一定會有所改善呢?坐在人權理事會的還是那些人權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而正是他們曾經無所作為。「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只不過是明確了一些規定,使得那些忽視人權的國家不能逍遙法外。他們不能在對本國嚴峻的人權狀況坐視不管。在這一點上還算是有所改進吧。」

過去的一年裡,人權理事會舉行了四次常規加四次特別會議。其中三次特別會議討論巴以衝突問題。因此,僅僅過了幾個月便有批評指出,人權理事會對人權事務的理解太過片面,這種批評讓人並不奇怪。成立之初,理事會各成員國又像以前一樣開始分化,這邊是西方國家,那邊是伊斯蘭國家。人權觀察組織的佩吉-希克斯認為,這毫無疑問是個軟弱的開始。「我們認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根基非常不牢固。還需要許多努力,才能使理事會履行其職責。」

儘管如此,一年後的今天,人權理事會表示,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就達爾富爾人權問題舉行的特別會議。雖然僅達成了一項內容單薄的決議,其中甚至沒有對蘇丹指名道姓,但畢竟有幾個非洲國家突然間轉換了陣營,站到了西方國家一邊。人權論壇組織的提奧多-拉特吉博認為,雖然微小,但畢竟是個進步。「與人權委員會時期各成員國嚴重分化相比,這畢竟有了顯著的改變。這樣的例子也說明,人權理事會還有許多潛力,還有許多運作的可能性。但是,人們必須改變某些思維模式。」

是否能改變思維模式恐怕也決定著人權理事會能否發揮其潛力。國際特赦組織人權組織的皮特-斯普林特表示,到目前為止,人權理事會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充分發揮作用。他說,各國外交官都忙於確立自己的工作內容。「儘管如此,我仍舊認為,理事會有進一步改善的潛力。但理事會必須行動起來。而且,必須有歐盟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關心人權問題的人們的共同努力作為前提。」

9月,人權理事會的能力將再度受到考驗。無論是在斯里蘭卡,還是索馬利亞,世界上還有幾十個地區急需一個強有力的人權捍衛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