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進博會:政治激發的購買欲

任琛
2018年11月3日

中國已經聽不下去出口太多,貿易順差太大的批評了,現在傾一國之力在上海組織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各項準備工作都相繼就緒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參與者卻宣告缺席。

Bildergalerie Megacities Shanghai
上海金融區一景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38個足球場的展會面積, 來自全球130個國家的3000多家企業。5000多個首次登陸中國市場的產品。如今中國再一次向世界奉獻上巔峰之作。參與的企業大多是全球重量級的玩家,包括:SAP、蒂森克虜伯、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微軟、特斯拉和沃爾瑪。就連在中國仍處於被屏蔽狀態的臉書和谷歌,也在參展方之列。

在上海舉辦的首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決心以開放的形象示人。不久前剛剛推出了一系列降低外國企業營運或市場準入的措施政策。像寶馬這樣的德國車商如今可以成為中國合資公司的大股東,自己說了算。此外,中國已經取消了許多外國進口藥品的關稅,尤其是進口的抗癌藥物。

但對於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批評者來說,這樣的制度設計還遠遠不夠。仍然有許多行業的外國投資者必須在中國找到合資夥伴才能落地。外國企業要想進入中國,仍然要把自己的部分智慧財產權視為必須犧牲的代價。中國政府仍然牢牢地嚴格掌控著外流資金,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人民幣貶值壓力空前的背景下。

東道主的面子

中國政府仍然在許多經濟活動中佔有主導的地位。比如說這次盛況空前的進口博覽會。有參展的德國企業代表表示,考慮到進博會的主辦單位給它們提供了大量展區面積,所以他們為了東道主的面子,才會派出參展團和展品參加。

蒂森克虜伯位於杜伊斯堡的工廠車間圖片來源: Imago/R. Oberhäuser

德國老牌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羅特艾德有限公司是自己要為展位面積出錢的。這家公司十幾年來一直向中國的一家大型隧道挖掘機生產商提供包括主驅動軸在內的關鍵技術零件。對公司銷售部門的負責人羅加拉(Guido Rogalla )來說,此次進博會的意義主要是讓他能夠對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有所瞭解,會見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及新的潛在客戶。這家德國工業界的百年老店沒有計劃在進博會期間簽署大金額的購買合同。

為了展示中國其實也是一個進口大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5月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提出了中國每年要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意。作為此次展會的"總指揮" ,習近平和夫人在進博會開幕前夕會設宴款待來自各國的重量級嘉賓。在11月5日開幕式上,預計習近平會再一次以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捍衛者的形象發表重要講話,就像他2017年年初在川普正式上台兩天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的表現一樣。至於他在進博會開幕式的講話中,是否能夠點出中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以及市場自由化的具體措施,目前還不得而知。

美國是此次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要針對的對象之一。與德國一樣,處於貿易戰中的中國也不斷的要面對美國抱怨兩國出口太多,貿易順差太大的說辭。北京政府主要的反駁論點是:中國從來沒有強迫其它國家購買其產品。而且像蘋果這樣,雖然讓中國代工企業生產產品,但自己卻將產品大部分利潤揣入囊中的外國企業其實是中國出口量不斷攀升中的真正贏家。

最重要的客人缺席

但看來這樣的反駁聲音很難到達美國政治層。因為和其它批評中國貿易政策不公的國家不一樣,美國已經宣佈不會派出政府高層代表出席此次上海進博會。美國大使館的一位發言人在進博會開幕前夕公開表態稱:"中國必須奉行必要的改革,結束即不公平,而且還會損害全球經濟的貿易政策。"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國對美產品服務打開市場,另一方面當我們敞開大門歡迎四方來賓時,美方又不願派人來。"她認為這種說法和做法"自相矛盾,讓人費解。"

鷸蚌相爭 誰得利?

貿易戰下中美關係不斷緊張的同時,中國和歐洲卻走的越來越近。多年來歐盟雖然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國市場準入政策和經濟及貿易規則的批評。但卻沒有像川普那樣向幾乎所有中國出口的產品課以重稅。

所以說,看到德國公司都積極面對此次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也就並不奇怪。按市值計算德國最具價值的企業專業軟體公司SAP在此次進博會上也將高調亮相。與大眾、賓士、寶馬這樣的德國車企一樣,SAP已經把中國當作第二故鄉。該公司中國公關部的負責人張彤華向德國之聲表示,SAP和中國的大約10000家客戶一起,正在不斷發展並適應"中國速度",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助力。

德國作為此次進博會的主賓國之一,也會派出300多家企業亮相。政界派出的最高級別代表是經濟部議會國務秘書赫爾特(Christian Hirte)。展會上,不僅僅是只有賣方。還有許多實力雄厚的買方。在超過15萬家中國及國際採購商的陣容中,由98家大型央企組成的"交易團"最為亮眼。它們將向參展的各國企業撒下數十億的"大單"合同--哪怕是有些合同只是"老酒裝新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