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二(11月25日),中國首次應急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本月初,中國空間站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軌道受損。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為無人狀態。周二中午12時1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
中國央視發布的影片顯示,火箭發射升空,飛船進入軌道,背景可看到地球。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將前往中國常駐航天員的天宮空間站。目前,那裡有三名常駐航天員,但並無在緊急情況下可將其安全送回地球的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CMSA)表示,此次神舟二十二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11月5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原本應將三名中國航天員送回地球,但其返回艙舷窗玻璃出現細裂紋。CMSA懷疑,這是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所致。
神舟十二號返回艙順利著陸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備用物品
這迫使中國航天部門於11月14日使用空間站唯一可用的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將三名航天員送回地球。神舟二十一號飛船10月底才剛剛抵達空間站,當時是將三名新輪換的航天員送去空間站。
由於神舟二十一號等於是提前六個月飛返地球,天宮空間站新抵達的三名航天員便沒有可供其安全返航的飛船了。這成為一個安全隱患。如今,神舟二十二號的到來將消除這一隱患。
CMSA一位官員向中國央視表示,這次應急發射對中國來說是首次,但也希望是人類太空之旅的最後一次。
神舟二十二號運載了備用物品、針對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玻璃的處置裝置以及新鮮水果蔬菜前往天宮空間站。神舟二十號飛船目前仍在空間站。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將在那裡停留至2026年4月前後,到時將把神舟二十一號的航天員送回地球。
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了《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回顧了過去5年取得的成就,並對未來5年進行展望。其中透露中國計劃在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發射首枚火星探測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12月27日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著陸並采樣返回、2018年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任何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著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而在月球的正面,已經有許多各國的探測器甚至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圖為跟隨嫦娥3號一同登上月球的中國第一艘月球車—玉兔號的模型。玉兔號在月球表面工作972天後,已於2016年7月31日晚停止工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也再次提及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計劃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並表示此後還要開展火星采樣返回的關鍵技術攻關——人類至今沒有任何航天器從火星返回地球。這是2016年8月公佈的中國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外觀設計構型圖。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在2020年發射的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中,還將攜帶一台火星車。按照設計,火星探測器還將攜帶13台科研載荷,其中包括火星全球遙感相機、火星地表下探測雷達等設備。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除了火星和月球,白皮書中還提到要在今後五年內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繫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訊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圖為木星及其衛星。
圖片來源: NASA/JPL/DLR而在運載火箭方面,中國同樣也雄心勃勃。白皮書中計劃,今後五年內,將展開重型運載火箭工程。迄今為止最重的中國火箭長征5號已於今年11月從海南文昌發射, 其發射重量超過800噸。
圖片來源: REUTERS/China Daily值得注意的是,用於發射重型航天器的海南文昌發射場已經於今年6月投入使用。圖為今年6月從該基地首飛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7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Y. Jun令人驚訝的是,白皮書對載人航天只是寥寥數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製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營運;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圖為今年10月神舟11號載人飛船與天宮2號實驗室對接的合成照片。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Xinhua/Q. Zhendong不過,白皮書中花了較多筆墨描寫了過去5年中載人航天領域的成就,稱「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圖為10月17日,即將搭乘神舟11號開始太空旅程之前,兩名太空人陳東和景海鵬(右)向歡送人群揮手致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在過去五年間,中國還先後將兩名女性太空人送入太空:劉洋與王亞平(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書還提到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表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中國原本計劃在導航系統上與歐洲合作,共同開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圖)。然而,由於歐洲各國之間協調不暢,項目進展緩慢,導致中國決定「單干」。不過,在27日公佈的白皮書中,中國方面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航天合作,並且提到中國與歐洲已經簽署了《2015-2020年中歐航天合作大綱》。
圖片來源: ESA 迅速部署
自2021年以來,中國神舟飛船每六個月送三名航天員前往天宮空間站。按照中國的安全規定,必須始終有一個備用運載火箭以及備用神舟飛船在地面待命發射,以備執行應急救援。
CMSA的官員表示,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及運載火箭已部署在酒泉發射中心,中國航天部門僅用了16天就完成了應急發射流程。
路透社報導稱,中國的迅速應急反應與美國形成對比。因飛船推進系統出現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兩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滯留了九個月。
兩國在密切研究對方的運行規程和空間技術,競爭在2030年或更早將太空人送往月球。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