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巴爾萊斯之前就發出警告稱,不應該低估中國投資者在德國加大併購力度的做法,並提倡歐洲各國應該團結一致。他向德新社表示:"德國是一個對投資非常開發的國家,並且也應該繼續如此。"
但這位德國基民盟的政治家也表示:"我們不能太天真、太魯莽。國際社會競爭需要的是強硬的手腕。我們願意面對,但必須是在公平、平等的游戲規則之下。我們現在離此還很遠。因為全世界的投資環境非常不一樣。"
多年來,中國一方面嘗試通過併購海外公司獲取尖端科技,另一方面又通過投資歐洲的基礎設施項目來獲取政治上的影響力。
巴爾萊斯表示:"我們感覺到,中國對某些技術興趣濃厚。"所以他認為,中國方面佔股或收併購的意願還會繼續增大,尤其是針對德國技術實力雄厚的中型企業。"在敏感領域,我們必須及時評估危害和風險,在特殊情況能夠踩下急剎車。對於非常敏感的輸電網領域來說,尤其如此。"
降低門檻 提高幹預能力
所以計劃對德國現有的外貿經濟法做出適當的改動,就更顯重要,這位德國國務秘書在經濟部發表講話時如是說。"我們計劃把允許政府介入審查併購案的門檻從目前的25%降低至15%。如此一來,我們在一些特定敏感企業被收購或併購的時候,就有機會及時採取行動,徹底調查其背景。"
巴爾萊斯認為,雖然經濟界和政界都不願意面對冗長的審批程序。"但是在一些與關鍵基礎設施、國防相關的企業中,合理顧及國家安全利益是正確而且重要的。"他表態稱:"為此,我們作為政府、政策層,希望能夠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更好的做出評估。這不僅符合企業的利益,也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
不久前,中國一家國有康采恩收購德國電力輸送系統營運商50Hertz的第二次努力在德國政府採取不同尋常的干涉後告敗。根據聯邦政府的授權,德國的國有復興信貸銀行(KfW)購下該電力營運企業待售的20%股權。
中國投資者在歐洲「買買買」的腳步越走越遠,併購規模也屢創紀錄。但是歐洲人面對這一發展卻是悲喜交加:一方面擔心敏感技術流失,智慧財產權不保;另一方面中方開出的誘人價碼往往又難以抗拒。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2016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總額同比增加了77%,達到350億歐元。而德國在其中所佔份額最高,為31%。最近十年來,中國已經成為歐洲大陸的一個重要投資來源國,主要投資目標是高科技領域。但是來自中國的巨額投資也引發了歐洲人的種種擔憂。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這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中資在歐收購案之一。中國家電業巨頭美的集團去年斥資46億歐元買下了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引起頗多有關高精尖敏感技術安全的顧慮。德國政府最終還是給收購計劃亮了綠燈,原因是德國國家安全利益不會受到威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除了德國之外,中國在歐洲另一個重要投資對象就是英國。2016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批准了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共同投資的。隨著英國退出歐盟已成定局,北京和倫敦表示兩國關係將迎來新的「黃金時代」,而中國也是英國在退歐之後希望締結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imon Chapman/LNP這是希臘最大的港口,歐洲十大貨櫃码頭之一,是通往亞洲、東歐和北非地區的貨運樞紐。2016年,中國國企中遠集團(COSCO)收購該港67%股權的計劃得到了希臘議會的批准,收購總金額近3.7億歐元,此外中遠集團還計劃為港口建設再投資3.5億歐元。不過收購行動也引發了港口工人的罷工,他們擔心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
圖片來源: DW/D. Grathwohl到目前為止,中國投資商在海外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就是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農化和種子業巨頭先正達(Syngenta)。相關併購交易預計在6月上旬就會完成。中國化工出資430億美元,預計將購得先正達將近81%的股權。此前這家中國國有化工巨頭還收購了德國特種機械製造商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
圖片來源: Reuters/A. Wiegmann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並不侷限於西歐地區,中東歐地區也成為北京發起魅力攻勢的對象。去年,總理李克強宣佈成立新的基金,向該地區注資110億美元,其中包括與捷克簽署的眾多合作協議。僅中國民營企業巨頭華信能源,就在捷克收購了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釀酒廠、兩家媒體集團和一家頂級足球俱樂部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日益增加的投資規模和影響力制約了歐盟在涉華議題上採取統一的立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com/G. Jie越來越多的中國海外併購行動因為歐洲和美國提高監管門檻而宣告失敗。研究統計顯示,去年一共有總價值750億歐元的30樁中資海外併購交易案因為監管部門的阻止和外匯交易限制而告吹,這其中最受矚目的應該就是中國宏芯基金收購德國晶片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未果的案例,而且主要失敗原因是歐巴馬政府的阻撓。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這些「流產」的中資併購計劃也反映了歐洲面對中國投資日益增長的顧慮,尤其是涉及敏感技術領域的時候。但是歐洲方面的挫折感也部分來自投資不平衡:中資在歐盟收購的規模大於歐盟在中國的收購。歐洲企業抱怨,中國在電信、醫療和物流等很多領域仍然為外國投資者設置重重障礙。
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德國政府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保護關鍵的基礎設施。巴爾萊斯指出,德國希望也歡迎外商在德國投資,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我們去年一共審核了超過80個收併購案。其中三分之一的收購方是中國企業。從2004年開始,我們沒有叫停一次交易。只有一次,我們的態度更加謹慎。這清楚的表明:我們歡迎投資,也會在使用調控工具的過程中非常小心。"
"我們其實可以更加自信"
巴爾萊斯表態稱,德國不能夠,也不想走自我封閉的道路。"中國14億人口帶來的是一個巨大的,非常令人感興趣的市場。對於成功的投資目的地來說,重要的是速度和創新力,不是規模。所以我們必須保持領先優勢,在未來的關鍵領域保持或重新奪回我們的技術優勢。我們其實可以更加自信的這麼做。"
巴爾萊斯認為,未來德國需要的是更多有實力的公司:"在歐洲層面上結盟聚力其實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很高興看到像西門子和阿爾斯通這樣的公司結盟。這能夠提高企業的實力。"
三年前,通過合並國內廠商而組建的中國中車集團成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鐵路車輛製造商。面對中國企業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德國老牌廠商西門子將旗下的列車製造部門與法國阿爾斯通合並,希望能夠強強聯手,面對中車的競爭。
任琛/石濤(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