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寵趕超法語舊愛
2007年3月19日「中國在哪兒?「」中國在這兒!」周四,午休過後,慕尼黑聖安娜高級文理中學11年級的12名學生聚集一堂,溫習著中文內容。黑板上寫滿了漢字,學生們練習在地圖上確認各大城市的方位。
中文被納入德國中學的常規課程還是近一兩年的新鮮事兒。然而,作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地區之一,掌握中國的官方語言也許是未來進駐國際集團的先決條件之一。因此,當學生們回答為什麼選擇學習中文的時候,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中文是未來的語言。
1962年,慕尼黑聖安娜高級文理中學是德國第一所開設中文課程的中學。其間,漢語教學遍地開花,走進上百所學校。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以及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德國六大州甚至制定了漢語教學大綱。
然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劉京輝認為,百所引入漢語教學的中學不過只佔全體學校的0.3%,份量「依然太小」。近年來,中國駐德國代表努力提高漢語知名度及影響力,並且取得了斐然戰果。各處中文班人數爆滿。
柏林自由大學的Andreas Guder是漢語協會主席,他認為:「德國教育系統還是太有些歐洲中心化。沒有一門非歐洲語言可以作為主修專業。」事實上,現在的中學漢語教學都是靠以中文為母語的老師或者漢學學者支撐,專門的漢語教育科班出身還絕無僅有。只有科隆大學和巴伐利亞某些大學將漢語拓展到教育專業之中。
Sabine Schlieper在哥廷根一所高級文理中學中教授漢語,前不久,她所在的下薩克森州文化部批准將中文列入中學會考選擇科目之內。她抱怨說:「可惜我所在的中學沒有其他的漢語老師。」如果學生們申請參加漢學考試,她不得不從其它學校借調批卷人員。但各個學校針對漢語的教學要求並不一樣,有的是將之列入常規教學大綱,有的只是把它作為選修課程。局面非常混亂。
柏林自由大學的Andreas Guder表示,這種狀況在法國便不會出現。「中文普及程度是這裡的兩倍,因為法國實行的是中央統一的教育政策。」而在德國,各州政府有權力各行其是,造成了教育體系的分裂。
不過,學習漢語並非易事。同法語相比,漢語的語法規則簡單地出奇,但千奇百怪的方塊字卻令人望而卻步。掌握好四聲調發音也是一項無比艱巨的工程。
聖安娜中學教室的黑板上已經寫滿了蝌蚪一樣的中國字。老師必須時刻糾正學生的筆誤,少一撇或者多一槓都會引起誤會。看來,通向未來的道路還很崎嶇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