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ahost Zukunft

2011年9月24日

現在,中東地區衝突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多事之秋。而衝突雙方均擺出決不讓步的態度。 巴勒斯坦遞交的"入聯議案"將面臨失敗的命運。而與此同時,中東和平進程仍然處於止步不前的狀態。

巴勒斯坦於2011年9月8日正式開始申請"入聯"的大規模活動圖片來源: dapd

德國聯邦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的擔憂顯而易見。本周五(9月23日),他在紐約表達了他的迫切希望,他希望"這一天不應該成為歷史上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全面僵局的一天。"

就在這一天上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了巴勒斯坦申請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的要求。而在此之前,美國、以色列甚至歐盟都對巴方的這一做法發出警告,因為他們擔心這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的衝突繼續升級。在隨後的發言中,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两人雖然都強調了實現和平的願望,但同時也捍衛了他們自己眾所周知的立場,而所有的這些都使得中東和平進程無法繼續。


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呼籲國際社會必須加強調解衝突的努力。 而他的呼籲在當天下午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響應。由來自美國、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的代表組成的中東四方會談發布的一份聲明為中東和平進程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時間表。其中呼籲巴以雙方應該在1個月內開始和平談判;雙方在3個月內應該就劃定邊界以及安全問題給出建議;而在6個月內,巴以雙方的和平談判應該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並於2012年底達成和平協議。

美國的反對票將使巴勒斯坦「入聯」大業難以實現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安理會將於周一討論巴勒斯坦建國議案

韋斯特韋勒對中東四方會談發表的聲明表示歡迎。他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德國外長希望,通過為衝突雙方設定直接談判的期限能夠打破目前中東和平進程所陷入的僵局。但現在人們並不清楚如果巴以雙方不遵守設定的期限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中東問題有關四方沒有任何實質權力。歸根結底,這只是諸多已經存在的建議中的另一個。除了時間安排以外,這份聲明沒有提及例如猶太人定居點或巴勒斯坦國的邊界問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說,這份聲明"表達了國際社會的態度。公正持久的和平只能通過談判實現。"

因此,尤其是歐盟和美國都曾嘗試,勸阻阿巴斯遞交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的申請。而聯合國大會多數國家卻對阿巴斯的申請表示歡迎,並用長時間的掌聲向他致意。聯合國安理會將於下周一(9月26日)就巴勒斯坦提出的入聯申請展開討論。外界預測安理會屆時不會就此做出決定,最多宣佈成立一個委員會。而且即使巴勒斯坦在聯合國最高權力機構中能夠獲得15票中的9票,也難以踰越美國已經表示將使用否決權的鴻溝。所以,巴勒斯坦人提出的入聯申請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中東四方會談機制已無實質作用?

人們目前還不清楚所有的這些將導致怎樣的後果。不僅僅是在安理會內部中,而且就連曾以報復相要挾的以色列,以及宣佈取消為巴勒斯坦提供每年5億美元財政援助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也不知道未來中東和平進程路在何方。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埃爾金迪(Khaled Elgindy)卻認為,巴勒斯坦提出正式加入聯合國的申請並不是一場災難。

埃爾金迪在2004到2009年期間曾是巴勒斯坦國際社會地位談判中的顧問,他認為,以巴和平進程不會因此受到破壞,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現在看到,國際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意識到迄今為止的做法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阿巴斯的這一步"可能會引發某種正面效應。"而這會催發新的思路,促使新成員加入其中並導致各方現有的影響力產生變化。埃爾金迪認為,中東四方會談早在多年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有效的機制,而深受美國的影響。現在,法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可能將獲取更大的影響力。但他認為巴以雙方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展開和平談判的可能性並不大。


除"入聯"之外的替代方案

就職於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中東問題專家菲利普(James Phillips)也不相信衝突雙方在一年內能達成協議。他認為,阿巴斯為巴勒斯坦提出正式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惡化了中東局勢。而且,他補充說到:"只要哈馬斯不放鬆對加薩地帶的束縛,就不可能實現和平。因為就算阿巴斯和納坦雅胡达成一份完美協議,哈馬斯新一輪的火箭襲擊就能將一切和平努力的結果炸的無影無蹤。"菲利普認為沒有人可以從中調解。如果巴勒斯坦人的和平示威行動失控, 而現在就有許多跡象表明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這會加劇當地的衝突氣氛並將長遠破壞中東地區實現和平的前景。

現在,巴勒斯坦人已經採取了主動。如果他們正式加入聯合國的申請遭到安理會的拒絕,他們仍然有其他的選擇。巴勒斯坦現在已經擁有的觀察員地位可以得到升級。或者他們可以向聯合國大會申請獲得"非會員國觀察員地位"。如果申請成功,巴勒斯坦將有權上訴至海牙國際法庭。而聯合國大會的絕大多數成員國都將會支持巴勒斯坦的這一申請。

作者:Christina Bergmann 編譯:任琛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