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決定禁止中國企業參與歐盟的大額政府醫療器材採購項目的招標。法新社報導指出,該禁令涉及從醫用口罩到X光機等各種類型的醫療用品,而歐盟醫療用品市場的總規模高達1500億歐元。
歐盟貿易專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表示:「我們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歐盟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們將繼續致力於與中方對話,以解決這些問題。」
歐盟稱最新禁令是對中方類似舉措的回應。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是「回應中國長期以來將歐盟製造的醫療器材排除在中國政府合同之外」。
布魯塞爾表示,中國近90%的醫療器材公共採購合同存在針對歐盟企業的排他性和歧視性措施。聲明還稱,除了禁止中國企業參與未來超過500萬歐元的政府醫療器材採購招標外,對於已經中標的企業,來自中方的部分也將被限制在50%以內。
北京:歐盟典型的雙標
中國則指責歐盟實行保護主義。對於布魯塞爾的新舉措,中國指責歐盟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周五的例行記者會上稱,「歐盟一貫標榜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但事實上一步步走向保護主義,動輒付諸單邊經貿工具,以公平競爭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郭嘉昆也表示,希望歐方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中方將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歐盟在聲明中強調了中國在該領域的「歧視性市場政策」,將新舉措稱作是貿易反擊圖片來源: Rainer Unkel/IMAGO 布魯塞爾:與中方的一年談判毫無進展
過去三年,布魯塞爾和北京在電動車、鐵路、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等多個經濟領域發生了貿易糾紛。
近年來,歐盟開始在貿易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出台了一系列法案,致力於更好保護其企業免受不公平競爭的影響。
2024年4月,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醫療器材公共合同展開調查,這是歐盟於2022年引入新機制《國際採購工具》後開展的首次調查。
經過一年的談判,歐盟委員會表示,與中國的談判未能取得任何進展。布魯塞爾稱,最新措施旨在激勵中國停止對歐盟企業和歐盟製造的醫療器材的歧視,並以歐盟對待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同樣開放態度對待歐盟企業。
中國商務部:中歐商談改善貿易關係
中國商務部本周五發布新聞稿稱,中歐貿易主管「就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等貿易救濟案件、出口管制、市場準入等經貿議題進行了深入、專業的磋商」。其中提到,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6月19日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舉行影片會談,「雙方一致同意,應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為中歐今年重要議程做好經貿準備,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歐在多個戰略產業領域發生貿易摩擦。去年10月底,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之後,歐盟開始對其徵收最高可達35.3%的額外關稅,加上此前原有的10%的進口關稅,意味著中國出口電動車在歐盟的最高稅率可達45.3%。
中國是歐盟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根據布魯塞爾方面的數據,2024年,中國為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同時也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過去半年中,「去風險」取代了「脫鉤」,逐漸成為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和安全政策的一個共識。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國際上被討論和接受的?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2023年3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兩個歐洲智庫主辦的活動中用英語發表演講。她指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關係正變得越來越不平衡,中國「明確地將軍事和商業領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給歐洲安全帶來了風險,因此需要去風險,並且更好地運用現有工具,以維護歐洲經濟利益。「我們之間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而我們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們必須聚焦於去風險(De-Risking),而不是脫鉤。」
圖片來源: VALERIA MONGELLI/AFP/Getty Images馮德萊恩的講話獲得了巨大關注。「去風險」這個說法也隨即開始在德國和美國被媒體和政界人士引用。《紐約時報》認為,這一表述是對歐盟對華關係新的概括,德國和法國外交官此後在國際組織中推廣「去風險」的概念,並使之體現在當年5月廣島G7峰會聲明的內容中。德國《明鏡》周刊則指出,馮德萊恩希望在用詞上保留空間,與美國一段時間以來使用的「脫鉤」有所區別。
圖片來源: Ole Spata/dpa/picture alliance德國外長貝爾博克4月中訪華期間也表示,德國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降低風險」,就是說歐洲應降低對中國「不健康」的依賴。同時出席記者會的中國外長秦剛則回應說,「中德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在供應鏈上相互依賴「是市場規則下最優的選擇」;只要兩國都保持開放,「就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有德國媒體注意到,最早公開使用「去風險」一詞的並不是馮德萊恩,而是德國總理肖爾茨。2022年11月德國《明星》雜誌(Stern)在肖爾茨訪華前的一篇報導中引述他談到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性時說到:「去風險和多樣化是當務之急。」但當時這一說法並未引起特別的輿論關注。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去風險」(De-Risking)一詞並非新近的發明,而是一個金融行業的術語,指的是銀行或投資者收縮或終止交易關係,以降低支付違約的風險。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歐盟雖需要「與中國合作和貿易」,但仍須修正與中國的商業交易方向,尋求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降低風險,而非脫鈎」。
圖片來源: Boris Roessler/dpa/picture alliance華盛頓的官員也開始使用「去風險」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去風險意味著擁有彈性的有效供應鏈,並確保我們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脅迫。「」我們只是要確保美國和盟國的技術,不會被用來對付我們自己,」而並不是要切斷貿易,他強調,「正如馮德萊恩主席不久前所說的。」
圖片來源: Nathan Posner/AA/picture alliance德國《商報》指出,在這個問題上,馮德萊恩、德國總理肖爾茨以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顯然已經形成了共識。「同'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圖片來源: Jens Schlueter/AFP5月的廣島G7峰會結束後,英國首相蘇納克(左二)對媒體表示,英國和G7集團其它國家在共同尋找方法,減少中國帶來的挑戰。「這一切都是關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他補充說:「我們(七國集團)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中國利用經濟脅迫來干涉其他國家的主權事務。」
圖片來源: :Simon Dawson/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對G7會議公報本已大為不滿的北京做出激烈反應,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指責首相蘇納克的言論是「鸚鵡學舌」。中國外交部(圖)之前就G7公報表示:「對於所謂『經濟脅迫』,美國大搞單邊制裁、『脫鉤斷鏈』,才是把經貿關係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脅迫者』。我們奉勸七國集團不要做經濟脅迫的同謀和幫兇。」
圖片來源: S. Shaver/dpa/picture-alliance中國總理李強6月27日在天津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說:「現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謂的『降依賴、去風險』,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看,這兩句話就是一個偽命題。」他認為,風險管控應該由「企業去做相應的判斷和選擇」,政府和相關組織「不應該去越俎代庖,更不應該將去風險擴大化、政治化、意識形態化」。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共同的對華政策也是6月30日結束的歐盟峰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峰會聯合聲明稱,將支持繼續保持同中國的經貿關係,同時減少歐洲對中國的的經濟依賴。"去風險"在本次聲明中正式登場,成為一個概念,今後歐盟將以它作為指導方針推出對華戰略。但有批評指,歐盟目前表述的「去風險」仍缺乏具體的計劃和責任規範。
圖片來源: Rainer Unkel/IMAGO2023年7月13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首份對華關係戰略,「不脫鉤、去風險」是重要內容之一。文件稱,德國將繼續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應「降低關鍵領域的依賴性」。德國政府將提高社會對涉華風險的敏感度,加強與企業的交流,提醒企業做好風險管控。文件還強調,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是不可接受的,台海軍事衝突升級將影響到德國和歐盟的利益。
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im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