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乒乓外交」背後的故事

2011年4月14日

1971年4月14日,中國總理周恩來接見了美國國家乒乓球隊。這次半官方性質的訪問活動使中美之間長期的敵對開始化解,並為日後的關係正常化和建立外交關係鋪平了道路,史稱「中美乒乓外交」。

周恩來與美國乒乓球隊成員Judy Bochenski握手圖片來源: AP

當時的德國國防部長赫爾穆特‧施密特(此後曾任總理)被問到:"德國怎麼看美國和中國的接觸,只是一個乒乓外交,還是一個真正嚴肅的發展?"

施密特回答說:"我想,我們應該慢慢的謹慎的等待。一群乒乓球員還沒辦法改變全世界。"

全世界的人就像施密特一樣吃驚不已,當他們看到中國總理周恩來1971年4月14日在北京接見了15名來自美國的乒乓球員,而當時美國還是中國政治上的死對頭。那一張周恩來站在美國球員中間的照片,流傳到全世界。這個宣傳妙計受到當時的中國最高領袖毛澤東的支持。

"把乒乓球看作是資本主義敵人的頭,用社會主義的拍子打球,你就為祖國得分。"

在中國,乒乓球是最重要的體育項目,從毛澤東到一般市井小民都會玩。乒乓球的玩法很簡單:只要有一張桌子,兩個拍子和一個球。

但是在美國,特別是50年代,乒乓球只在紐約的知識分子圈流行。著名作家亨尼‧米勒(Henny Miller)形容乒乓球有"無盡的魔力"。儘管如此,乒乓球當時在美國還只是一個無足輕重體育項目。一直到70年代,也只有一些藝術家或是住在郊區的無聊小孩才會玩乒乓。

所以當美國1971年4月在東京所舉辦的世界盃乒乓球賽中鎩羽而歸,一點也不令人感到奇怪。相反的,中國隊贏得4項冠軍,是最成功的隊伍。這支球隊是由莊則棟率領,他是三屆冠軍,在中國是國家英雄。

美國隊中最頂尖的球員是一個留著長頭髮的嬉皮士,名叫格倫‧科萬(Glenn Cowan)。

美國記者傑弗裡斯‧海斯(Jeffrey Heys)敘述"科萬生長在紐約和加州,而且公開的說,他喜歡吸毒。"

如果沒有科萬這個人,可能就無法促成中美之間的政治解凍。科萬在比賽期間,錯過了巴士。"他隨手攔了一輛貼有同樣標誌的巴士,就上了車,這時才發現,這輛車是中國選手的車。因為沒有位置了,他只好站著。車上所有的人都瞪大眼睛看他。他用英文對大家說:我知道,我的帽子,我的髮型和我的衣服對你們來說很奇怪。但是在我們美國,大家都是這麼打扮。"

中國的頂尖選手莊則棟就在車上,他對科萬很好奇。車子到站時,他送給科萬一條手工編織的壁毯。中美兩個乒乓球選手面帶笑容的合影照片立即成了各大報刊的頭條。

毛澤東很快就認識到這段中美情誼間的政治價值。他立刻讓人邀請這批來自敵國的乒乓球選手到北京。兩國之間深深的敵意開始化解了。就在乒乓交流之後,當時美國總統的越南問題顧問亨利‧季辛吉,就開啟了和中國的秘密談判。就像當時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當孤立的北京一樣,其實美國也正在尋找同盟,來共同抵抗崛起中的蘇聯。

周恩來說:"就我們大家所知道的,兩國人民已經有20年沒有接觸。通過中美的努力,我們打開了兩國友誼的門。"

差不多一年之後,1972年2月,中國總理周恩來在北京接待了美國總統尼克森。這兩位政治人物共同簽署了上海公報。美國同時承認北京對台灣的所有權。這也為中國重返聯合國打下基礎。

尼克森說:"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話,人們不會記得很久。但是我們所做得事可以改變世界。"

尼克森相信,和中國的聯繫可以改變世界。格倫‧科萬這個人,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偶然,為兩個敵對國家的乒乓外交揭開序幕。他回美國之後,當了一陣子老師,也賣過鞋子。最後,他流落街頭。

2004年,格倫‧科萬在沒人知曉的情況下,死於心臟病。

作者:Thomas Jaedicke(DLF) 編譯:邱璧輝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