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半導體大戰:封殺美光,韓企得利?

2023年5月23日

中國宣佈禁購美光產品之後,對半導體產業觸發的後續效應備受關注。身為美國盟友,韓國的企業會不會吃下中國市場、漁翁得利?分析指出,短期內可能有利於韓企,但長遠看來未必如此。

美光的產品遭中國禁購,對三星電子等韓國企業可能是填補市場空缺的機會。(示意圖)
美光的產品遭中國禁購,對三星電子等韓國企業可能是填補市場空缺的機會。(示意圖)圖片來源: Rafapress/Zoonar/IMAGOr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Micron)未通過中國的網路安全審查,遭到禁購;韓國官員週一(5月22日)表示,韓國企業的後續因應做法應由企業自行判斷。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解讀,韓國政府不願意貿然涉足美中爭端,而是要依從企業的決定。

韓聯社報導,韓國產業部副部長張瑛真說,中國針對的對象並非韓國企業,因此新措施不會對韓企帶來重大損害;被問及韓國政府是否有應對措施,他認為無需由政府告訴企業該怎麼做,「相信作為跨國公司的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將兼顧兩方利益進行綜合考量」。

《金融時報》上月曾引述匿名知情者說法指,美國要求韓國,如果中國禁購美光產品,韓國政府應敦促晶片廠商不要增加對中國的銷售;5月22日又稱,韓國最新的表態暗示了當局將不插手此事,不會阻止韓企填補市場空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2日被問及如何回應美方要求韓國企業「不要將韓國半導體作為美光的替代品出售給中國」,她表示:「美方脅迫其他國家搞對華出口限制,完全是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利益……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也希望有關國家政府和企業同中方一道,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美光在中國的網路安全審查未通過,對此美國政府稱,堅定反對「沒有事實根據的限制措施」。圖為美光在愛達荷州的工廠。(資料照)圖片來源: La Nacion/Zuma Wire/IMAGO

美光被禁 韓企獲益?

美光公司生產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和閃存晶片(NAND),主要的競爭對手包含韓國的三星電子、SK海力士以及日本的鎧俠公司。

中國以「網路安全隱患」為由,要求「關鍵訊息基礎設施」相關企業停止採購美光產品;但有分析師認為,美光在中國的客戶大多是消費性電子公司,而非基礎建設供應商,因此受到的衝擊不大。

此外,美光跟其他美國企業相比,較不依賴中國市場。彭博社分析,2022年美光的中國市場佔全公司營收的比例為11%,輝達(NVIDIA)為21%,超微(AMD)和英特爾(Intel)各為22%和27%,博通(Broadcom)與高通(Qualcomm)則分別為35%和64%。

儘管如此,美光被中國封殺的消息仍引發股價震盪,22日一度重挫5%,最終以下跌2.8%作收。相較之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的股價微幅上漲,分別上升0.2%與0.9%。

路透社分析指出,短期內看起來,美光的競爭對手會因此獲益,但地緣政治衝突日益加劇,也讓半導體產業蒙上陰影。韓國投資顧問公司Meritz Securities的分析師金善宇(Kim Sun-woo,音譯)指出,在美中角力下,韓國的晶片廠「被夾在中間,面對來自各方的困擾」。

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分別是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商。如今美中科技角力圍繞著半導體產業,也讓韓國企業陷入兩難。(資料照)圖片來源: Michael C Turner/Zoonar/picture alliance

韓國的微妙處境

三星、海力士和台積電都有從美國進口晶片製造設備;去年10月,美國宣佈限制晶片製造技術出口至中國時,曾給這些公司1年的豁免權,允許其獲取美國設備繼續在中國生產。此豁免權是否延續,仍不清楚。

在韓國總統尹錫悅執政下,韓國有逐漸朝美國靠攏的跡象,參與了多項由美國主導、排除中國的經濟同盟,例如「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不過,韓國並不像日本、荷蘭等國,至今並未跟進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科技出口限制。

《華爾街日報》22日指出,任何來自美國的壓力,都會衝擊韓企和韓國政府,因為韓國在中國有許多投資。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三星與海力士都有在中國設廠,2間企業加起來,總共在中國生產了全球22%的NAND閃存晶片。

《日經亞洲》也指出,美光事件會讓韓國企業陷入兩難。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李馬克(Mark Li)認為,中國國內的記憶體供應商在技術與產能方面缺乏競爭力,勢必要尋求三星、海力士、鎧俠等外國企業當作美光的替代;然而,這些企業都是美國盟友,它們不顧美國壓力、利用美光被禁而在中國擴張的可能性並不高。

美國為何大舉投資晶片行業?

03:0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