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相爭 台灣得利?

Klaus Bardenhagen
2018年3月29日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考慮到中國的感受,美國對台灣一直表現出克制的友好態度。現在這一情況可能一去不復返。川普新委任的國務卿和安全事務顧問被認作是對台友好派。

Taipeh Skyline Taipei 101
截至目前,美國還沒有免去向台灣的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台灣來說,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種政策中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另一方面它針對中國的鋒芒畢露又會給台灣帶來一種久違的安全感。

不確定因素包括經濟和北韓問題。如果貿易戰開打,會連累台灣的出口貿易。因為截至目前,美國還沒有免去向台灣的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川普未來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所提出的南北韓半島軍事衝突升級的場景,也是台灣不願意看到的。伴隨這種衝突的是太多的問號,而且也都與中國有關。

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的強硬政策也會給台灣帶來好處。比如說博爾頓,他就一再呼籲更少的顧忌中國的反應,和台灣展開更多的軍事聯繫。即將在川普政府中新任國務卿一職的蓬佩奧(Mike Pompeo)也以國會議員的身份為台灣搖旗助威。在他被任命的消息傳出後,台北的外交部反應稱他"對我非常友好"。

蔡英文為美國新法點贊

雖然蔡英文和川普從意識形態來說是兩個世界的人,但蔡英文還是很需要華盛頓的支持。因為蔡拒絕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需要面對經濟和軍事上的壓力。

在上周美國駐台商會舉辦的一次活動上,蔡英文評價了美國新語態的重要性。她為美國通過了"台灣旅行法"向川普和美國國會表示感謝。這部由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人士一致通過的法案為台美雙方更多的高層互訪鋪平了道路。在此之前,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曾徒勞的嘗試說服美國議員不要通過這項法案。蔡英文表示,川普一年前同意向台灣軍售的做法也表展現了"對台灣安全堅定不移的承諾"。

華盛頓的貴客 

"台灣安全法"的墨跡未乾,美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黃之瀚(Alex Wong)就開啟了他計劃已久的台灣之行。蔡英文親自接見了這位比國務卿還低了三個級別的美國官員。

黃之瀚表示:"美國過去和現在都是台灣最緊密的盟友,以後也會如此"。他表態稱台灣的民主制度對於整個印-太平洋地區都具有榜樣作用。美國政策的目標依舊是保障台灣民眾能夠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繼續走他們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我們希望加強台灣捍衛自身民主制度的能力,我們對這個目標的認可度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大。"

台灣旅行法生效,民眾是喜是憂?

00:3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台灣問題專家祁凯立(Kharis Templeman)向德國之聲表示,這對於一位美國的外交官員來說,是"不同尋常的明確表態"。他認為黃之瀚台灣之旅的目的之一是向北京方面發出訊號:美國的台灣政策不會受到中美關係裡其它因素的影響。

台灣對於美國的意義

美國有多個理由希望台灣不受中國的主導。黃之瀚提出的共同價值是:"民主、自由和自由的市場經濟"

當然,台灣在全球科技工業領域的地位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這個島嶼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有著卓越的地緣戰略意義。和北部的日本以及南部的菲律賓一起,台灣在中國海岸線前方構建起了一個島鏈,使得中國海軍不能隨意出入太平洋。如果台灣有一天歸中國掌控,就會打開進入太平洋的入口。這會提升中國在亞洲的地緣戰略位置,同時弱化美國。

台灣這個"藍瘦的問題"

在歐巴馬總統時代,台灣至少在美國的官方表述上幾乎不佔多大的比重。但是早在川普出任總統之前,台美關係中就出現了一種新語態。2016年,當時已經當選但還未就任的川普接受了蔡英文的來電祝賀。隨即就遭到了北京的強烈抗議。這種抗議又導致即將出任白宮安全事務顧問的博爾頓做出表態:"台灣在我們的外交部,大學和經濟界中早就是一個令人難受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會簡單的消失,而且台灣也不會很快向大陸俯首稱臣。"

美國對台灣的這種新的善意能持續多久,還要看白宮接下來在輸送軍武方面做出怎樣的決定。在歷史中,美國基本上沒有滿足過台灣的全部要求。而且由於相關決議並未程序化,所以每次決定的結果都是未知數。

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華盛頓實際設在台灣"大使館"--"美國在台協會"今年夏天搬入台北新址。目前各方正在猜測台美雙方是否會依照美國駐其它各地使領館的慣例,派出美軍自行承擔安保工作。果真如此,這就是1979年以來入駐台灣的第一批美軍士兵。1979年,也就是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一夜之間中斷和台灣的外交關係,並與北京建交後,美國撤走了當時的最後一批台灣駐軍。蔡英文已經宣稱,屆時會親自出席新"美國在台協會"的啟用儀式。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