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九張圖表看全球減排進展!

2025年11月6日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召開之際,各國領導人面臨著巨大壓力,要阻止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那麼,各國在減排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圖為2019年8月的格陵蘭島,這裡的冰川融化正在加速
人類必須迅速行動,才能避免氣候危機帶來的最嚴重後果。圖為格陵蘭島,這裡的冰川融化正在加速圖片來源: Felipe Dana/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間緊迫,我們必須迅速行動,才能避免氣候危機帶來的最嚴重後果,守護一個適宜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同繁衍生息的星球。

科學界普遍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2攝氏度以內,理想情況下應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這一標準已在2015年《巴黎協定》中明確提出。

為此,各國需要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減少45%,並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這意味著,各國必須要麼清除與排放量相當的二氧化碳,要麼徹底停止排放。

那麼,全球在實現這些目標方面進展如何?

#1 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有多高?

擺脫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雖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正在慢慢地穩步增長,但大多數經濟體仍然嚴重依賴化石能源。

根據英國能源研究所的數據,2024年在各地區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最高的國家分別是:歐洲的挪威(73%)、美洲的巴西(51%)以及亞太地區的紐西蘭(42%)和越南(23%)。

與此同時,土庫曼斯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科威特、阿爾及利亞、新加坡、伊拉克、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仍然99%以上的能源依賴化石燃料。波蘭的化石燃料消費佔比是歐洲最高的,高達87%。

不過,全球燃煤電廠的集中地在其他地方。在全球6552座正在運行的燃煤電廠中,中國擁有3269座。印度(850座)和美國(391座)緊隨其後。儘管自2000年以來,這些國家總共停產、退役和關閉了3940座燃煤電廠,但這些國家在燃煤電廠數量上仍然領先於其他國家。全球能源監測組織(Global Energy Monitor)的數據表明了這一點,該非政府組織負責收集全球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數據。

為了履行《巴黎協定》,世界需要迅速淘汰煤炭。據總部位於柏林的智庫氣候分析組織(Climate Analytics)稱,到2030年,全球煤炭使用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準減少80%。

#2 供暖和電力能源來自哪裡?

能源消耗在三個主要方面:交通運輸、電力和供暖。

其中大部分用於供暖。根據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的分析,大約一半的能源消耗用於為家庭、工業和其他應用供暖。

目前,14%的供暖來自可再生能源,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28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18%。

在公寓樓中,租戶通常無法決定用於供暖的能源類型,但消費者通常可以選擇電力來源。

中東國家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取的電力比例最低(5%)。其他地區的表現要好一些,例如,非洲為24%,尤其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63%。

電力來源對於實現交通運輸的碳中和也至關重要。只有當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時,電動汽車才是真正的氣候友好型交通工具。

#3 運輸領域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與人們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運輸領域的減排進展緩慢。雖然總體而言汽車銷量正在下​​降,但絕大多數售出的汽車仍然是內燃機車型。在2024年售出的7800萬輛汽車中,只有22%(近1760萬輛)是電動汽車。

但飛行等其他高排放的交通方式呢?雖然航空業在全球排放總量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但預計到2030年,航空旅行需求將大幅增長。而航空業也是最難實現脫碳的行業之一,因為目前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替代方案,來取代為當今飛機提供動力的燃料。氫動力飛機和可持續航空燃料正在探索中,但它們尚未成為可行的選擇。

#4 我們在保護生態系統方面做得如何?

儘管過去幾十年世界各地開展了各種植樹造林工作——尤其是在2000年至2015年間,每年新增1000萬公頃森林——但森林砍伐的速度更快。

過去幾十年森林面積的淨變化表明,在南美洲和非洲,植樹造林的努力遠不足以彌補森林損失。

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因為這兩個地區在另外一個實際上是積極的排名榜上表現都是不錯的,這兩個地區有大量的受保護森林。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這種保護實際上有多大效果。

#5 可再生能源投資是如何發展的?

可再生能源正處於上升趨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近年來,碳中和能源吸引的投資已超過化石能源。2015年時,超過一半的能源投資流向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而預計在2025年,這一比例將降至不到三分之一。

 

本文最初發表於2021年,並於202511月更新,以反映最新進展。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