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中東

事實核查:以伊衝突中的假新聞

Uta Steinwehr | Adnan Sidibe
2025年6月19日

以色列-伊朗衝突爆發後,大量舊畫面與AI生成影像被包裝成「即時戰況」在網路上瘋傳。DW事實核查揭露三支熱門影片的真相。一起來瞭解如何識別虛假訊息並自行驗證內容。

2025年6月16日,伊朗首都德黑蘭上空煙霧彌漫
這是伊朗國家電視台德黑蘭總部在以色列襲擊後冒出濃煙的真實畫面。社媒上充斥大量標注錯誤和虛假內容。圖片來源: IMAGO/Kyodo News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上周五以色列開始轟炸伊朗,伊朗隨後展開報復以來,戰場已經從地面擴展到了網路空間。大量虛假訊息正在網路上被雙方傳播,主要是舊影片被重新用作所謂的「即時」畫面。德國之聲事實核查還發現,有AI生成的影片被用來散播虛假訊息。

DW事實核查揭穿了其中部分影片的真相,並教你如何識別假訊息,以及如何自己進行事實核查。

這段TikTok影片謊稱展示了以色列襲擊伊朗的場景,但影片拍攝時間可追溯至2003年圖片來源: TikTok

說法:一段影片片段顯示夜間發生多起空襲、爆炸並起火。在TikTok上發布的這段一分鐘影片中,標題為全大寫的「毫不留情——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報復襲擊」(No mercy - Israel launches revenge attack on Iran)。發布者在影片說明中重複了同樣的說法:「以色列毫不留情地轟炸伊朗。」 該影片的觀看次數已超過280萬次。

DW事實核查:錯誤

這些影片展示的並非當前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它們是22年前的影像,拍攝於2003年美國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期間。

通過對影片靜幀進行反向圖像搜索,可以找到能證明這些畫面的時間、地點的兩個來源。TikTok影片中的第一段畫面源於CNN發布的一段更長的影片合集,展示的是伊拉克夜間轟炸(第2分46秒)。另一段出現在TikTok影片第0分31秒開始的畫面,可在圖片社Getty Images中找到。

左側截圖顯示一段TikTok影片,聲稱是以色列襲擊伊朗的場景。右側截圖是CNN提供的同一段影片,標注為2003年巴格達事件的影片素材。圖片來源: TikTok/CNN

在衝突期間,舊畫面或照片常常被斷章取義地傳播。此次事件中,許多用戶在評論區指出這些畫面展示的是美軍轟炸巴格達。若你對影片是否為近期事件存疑,可以看看評論區的留言尋找初步線索。然而,有時也會有人刻意濫用評論功能誤導大眾,聲稱真實畫面是AI生成或被誤標,從而混淆視聽。

此影片也表明,AI聊天機器人作為事實核查工具的不可靠性。DW事實核查曾詳細說明這一點。在某個發表該影片的X貼文的評論區中,部分用戶嘗試利用X的AI聊天機器人「Grok」來核實這段影片的內容。

Grok錯誤地回答稱:「該影片很可能是2025年6月16日伊朗對特拉維夫導彈襲擊的畫面。」在另一條評論中,Grok甚至聲稱其判斷「基於CNN、BBC和《衛報》的報導,這些消息來源證實了類似事件,沒有證據表明該影片來自其他地點。」這並不屬實。

即使有用戶進一步指出影片其實拍攝於2003年的巴格達,Grok依舊堅持其原始判斷,並補充道:「但關於這可能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影片的說法也不能完全排除——相似畫面確實存在,過去也曾發生誤標。沒有明確證據的話,我會說這可能是近期的,但建議在觀看社媒影片時保持謹慎。」

然而正如DW事實核查顯示,已有明確證據表明這些影片拍攝於2003年。

相同或類似的影片廣為流傳,被用來宣稱所謂「伊朗轟炸以色列」的情景。這些說法以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甚至在法文版的《真理報》(Pravda)網站上流傳,該網站被認為是俄羅斯虛假宣傳行動的一部分。

《德黑蘭時報》等媒體分享了一段AI生成影片,聲稱它拍攝了特拉維夫遭破壞的景象。該影片為偽造圖片來源: X

AI生成內容日益逼真

說法:一段16秒的影片顯示從高空俯瞰一座城市,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建築物倒塌。影片的位置標注用阿拉伯語寫著「特拉維夫」。這段影片在網路上廣泛傳播,例如伊朗媒體《德黑蘭時報》在X上將其成為「特拉維夫的末日」。其瀏覽量已超過190萬次。該影片也以阿拉伯語傳播,並搭配文字:「不尋常。這不是加薩,這是特拉維夫。」

DW事實核查:偽造

這段影片並非真實,而是AI生成,不是特拉維夫的破壞畫面。

通過反向圖像搜索,我們發現該影片最早於5月28日在TikTok上發布,當時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尚未升級。該帳號簡介寫著「人工智慧抵抗」。該帳號中發布的多數影片為AI生成。

有兩個明顯特徵顯示這段影片是AI生成,正如下方截圖所示。在影片第0分07秒處,背景中兩輛車朝彼此行駛後「融合」成一輛車。在畫面下方,屋頂上圓柱形物體的影子也揭示出問題:按物理規律,來自太陽的光源應該使影子平行,但左側屋頂的陰影比右側更偏左。

在左上角,兩輛車在相向行駛後匯合在一起。底部,屋頂上的圓柱形物體的陰影應該以相同的角度對齊。在左側建築物上,陰影比在右側建築物上更向左傾斜。圖片來源: TikTok

在左上角,兩輛車在相向行駛後匯合在一起。底部,屋頂上的圓柱形物體的陰影應該以相同的角度對齊。在左側建築物上,陰影比在右側建築物上更向左傾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I專家法裡德(Hany Farid)在LinkedIn上發布的一篇帖子指出,該影片是由AI模型Veo3生成。法裡德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訊息學院的教授,從事數字取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也是GetReal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致力於檢測人工智慧深度偽造技術。

如何識別AI生成影片

法裡德表示,當前的AI模型在單個影片序列中的最大長度限制為8至10秒。如果一個影片長度在此範圍內,或由多個短片段組成,可能是AI生成。

憑肉眼判斷影片是否為AI生成正變得越來越困難。AI生成工具如今已能製作極為逼真的影片。當存在疑慮時,應尋找解析度更高的影片版本。若影片看起來模糊、像素低,就應提高警惕。虛假訊息的發布者常通過降低影片清晰度來掩蓋篡改痕跡,因為在顆粒感強的影片中,視覺不一致性更難被察覺。

此外,影片品質差也可能表示該影片被多次下載、轉發,這通常會導致影片品質下降。在本案例中,最初在TikTok發布的影片畫質遠高於其他流傳版本。

中國化學爆炸影像被濫用

說法:在X平台上流傳的許多熱門貼文(如其中一條瀏覽量已達210萬),用阿拉伯語聲稱影片中展示的是伊朗轟炸特拉維夫的武器庫。推文內容稱:「一枚巨大的伊朗炸彈墜落,摧毀了特拉維夫的武器庫……」

影片顯示的是2015年發生在中國的化學爆炸,而非在特拉維夫或海法圖片來源: X/DW

另一條帖子使用了同一段影片,聲稱其展示了伊朗對以色列的空襲:「 海法港的爆炸將被載入史冊,成為伊朗最具殺傷力和戰略破壞性的空襲之一。目擊者目睹爆炸的巨大規模後震驚不已。」

DW事實核查:錯誤
該影片顯示的不是以色列因伊朗襲擊而引發爆炸,地點也不在海法或特拉維夫。反向圖像搜索發現,這段畫面的實際拍攝時間更早,而且來自完全不同的地區。它展示的是2015年8月12日中國天津港一座化工廠的爆炸。據中國官方統計,該事件造成173人死亡。

這段影片並非首次被錯誤使用。2023年土耳其和敘利亞地震後,同一影片曾被錯誤地宣稱是土耳其地震後土耳其核電站起火的畫面。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