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事實核查:「波蘭出兵烏克蘭」?謠言大揭底

Matt Ford | Chi-Hui Lin
2025年9月28日

19架俄羅斯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後,有關華沙反應的虛假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中國社群網站上也出現了各種傳言。這些消息從何而來?目的何在?幕後推手又是誰?

中國社媒平台「好看影片」截圖
中國社媒平台「好看影片」上的一段影片謊稱:「波蘭宣佈出兵烏克蘭」。圖片來源: haokan.baidu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9月10日19架俄羅斯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以來,波蘭和北約的反應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在中國的社群網站上很快便出現了不實傳言,聲稱波蘭即將成為第一個正式向鄰國烏克蘭派兵的歐洲國家。這種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迅速傳播?德國之聲事實核查為你揭開真相。

傳言:德國之聲發現,在中國社群網站平台「好看影片」上,有多個影片散佈假消息,稱波蘭宣佈出兵烏克蘭。另一家名為「熱點新聞」的中國網路媒體甚至報導稱:9月12日凌晨,波蘭突然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波蘭正式宣告將會出兵烏克蘭。

德國之聲事實核查結論:錯誤。

中國網路媒體「熱點新聞」散佈了有關波蘭和烏克蘭的虛假消息。圖片來源: Screenshot kan.china.com

這篇文章(如上圖所示)援引了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TASS)的消息,聲稱「波蘭總理圖斯克明確表示將接受澤倫斯基提議,向烏克蘭出兵」,並稱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因為波蘭成為「北約第一個公開宣佈出兵烏克蘭的國家」。 類似的消息也以影片形式出現在中國社群網站微博上,其中一個影片在被刪前,播放量已超過兩萬次。另一個影片則聲稱,「波蘭宣佈出兵烏克蘭」,「衝突升級」。

這段影片將波蘭稱作「第一個公開宣佈出兵烏克蘭的北約國家」。圖片來源: Haokan

這些消息從何而來? 

這些傳言似乎源於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9月11日在基輔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的表態。澤倫斯基當時表示,烏克蘭願意為波蘭在防禦無人機方面提供建議和協助,並暗示波蘭總理圖斯克已同意派軍事代表前往烏克蘭參與相關合作。 

澤倫斯基的原話是: 「我認為,目前除了我們和俄羅斯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高效的反無人機防禦)系統。」 「我們願意,也隨時準備幫助波蘭。唐納德(Donald Tusk,波蘭總理圖斯克)表示,他將派出軍方人員。我已經讓他們和國防部長以及瑟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烏克蘭總司令)取得聯繫。」 

路透社也報導稱,澤倫斯基表示,圖斯克已「同意派軍事代表前往烏克蘭處理這一問題」。 然而,澤倫斯基的表述似乎含糊不清、容易引發誤解。 第二天,波蘭國防部緊急澄清說,雖然雙方確實計劃舉行無人機培訓和波烏兩國專家的合作,但「所有相關活動都將在波蘭境內進行」,換言之,並不存在波蘭軍隊進入烏克蘭的情況。

儘管波蘭方面已經作出澄清,中國媒體上的文章和影片仍然歪曲解讀澤倫斯基最初的表態。這些虛假說法往往夾帶著零星的真實消息一起傳播,比如其中一個具有誤導性的影片標題寫道:「緊急!一國出兵烏克蘭!4萬大軍壓境,普丁反擊?」

而實際情況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合軍演「西方-25」期間,作為回應,波蘭舉行軍事演習「鐵衛-25」,波蘭及其盟國共有3萬名士兵參與,另有5000人被部署在白俄羅斯邊境。

這段部隊畫面顯然是由AI生成的,而且影片的說明文字同樣不屬實。圖片來源: haokan.baidu

煽情爆款與聳動標題 

「熱點新聞」是一家主要依賴所謂的「內容農場」來生產內容的中國網站。「內容農場」,指的是以低成本、大批量製造文章或影片的平台,它們像「訊息工廠」一樣流水線式生產內容,靠標題黨和煽動情緒來吸引點擊量,從而獲取廣告收益。

「熱點新聞」的首頁充斥著各種吸睛又誇張的標題,比如: 「菲律賓海警船隻猛烈撞擊中國船隻」; 「北約實際上已經參戰」。

台灣事實核查組織MyGoPen的創辦人兼總編審葉子揚指出:「這類內容通常圍繞極具煽動性的主題展開,目的就是煽動受眾的情緒。 但這些故事往往完全是憑空捏造,甚至連人物角色都是假的。」 他解釋說,內容農場不僅會發布虛假影片,還會重複使用同一套劇本,在不同帳號和平台上循環傳播。 

事實上,同樣的標題也出現在其他中國網站上,比如中國網,或者在中國影片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又稱B站) 上,經過略微修改後繼續傳播。 截至9月18日,甚至出現諸如以下標題: 「歐洲10國出兵烏克蘭,普丁終於等到這一天」;「俄士兵反叛,火燒普丁豪宅!歐洲捨命援烏,26國出兵烏克蘭!」。

在中國影片平台B站上,流傳著一些散佈虛假訊息的影片,謊稱「歐洲10國出兵烏克蘭」,或是「26國出兵烏克蘭」等。

葉子揚補充道:「當某些影片被刪除後,這些帳號通常會更換名稱和頭像。」

中國製造「訊息混亂」 ?

生產這些內容的內容農場,實際上是中國政府掌控下的龐大媒體生態體系的一部分。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PISM)的中國問題分析師馬爾欽‧普日霍德尼亞克(Marcin Przychodniak)介紹: 「當局會雇傭擁有特定帳號的個人,或營運內容農場的公司,來製作一些宣傳活動,推動某些敘事內容, 而這些是他們不方便通過官方渠道或機構直接發布的。」 

「如果這些有關波蘭、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敘事依然能在網上看到,這說明至少得到了當局的默許」,這名學者補充道: 「從政治上來說,這對中國是有利的。」

中俄之間的共同敘事

普日霍德尼亞克接著指出:「總體目標是製造不穩定局勢,並通過自相矛盾、極具爭議性的言論來營造訊息混亂,讓人難以分辨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

美國調查新聞網站「攔截」(The Intercept)報導,早在2021年7月,中俄簽署的一份雙邊協議便明確指出,在新聞報導和敘事方面的合作是兩國政府的一大目標。

中國問題分析師普日霍德尼亞克表示:「俄羅斯和中國在一些敘事上立場一致,有時甚至會在北約和歐盟問題上互相借鑑彼此的思路。」例如,兩國都將北約描繪成一個咄咄逼人、不斷擴張的力量,侵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社群媒體如何成為普丁的政治宣傳工具

03:0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虛假訊息的目標受眾是誰? 

根據普日霍德尼亞克的分析,這一策略在西方的效果並不明顯,因為西方受眾通常能夠識別出明顯的虛假訊息。 

相反,這類虛假訊息可能針對的是另一類受眾: 「對於那些負責分發和傳播這些訊息的人,比如外交人員、中低層官員或內容農場營運者來說, 他們的主要受眾很可能是中共更高層的官員。這些高層官員需要看到工作已經完成、訊息已經傳達, 上級下達的指令得到了貫徹執行。」 

Dmytro Hubenko亦參與了本文的撰寫。 

編輯:Ines Eisele、Rachel Baig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