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二十大前 中國經濟繼續壓力山大

2022年9月30日

當世界上其他國家正在努力與病毒共存時,中國仍繼續其新冠病毒動態清零政策。這些對企業的生存帶來了許多限制。中國經濟超越美國,變得更加遙遠,甚至不可及。

中國外貿經濟在嚴格新冠防疫措施的限制下 面臨巨大下行壓力(資料圖片)
中國外貿經濟在嚴格新冠防疫措施的限制下 面臨巨大下行壓力(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esignIt/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繼續執行嚴格新冠動態清零政策,以及不斷對各大中型城市進行封城管理,中國的經濟發展繼續面臨嚴重的阻礙。最新公佈的9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 中國製造業景氣繼續收縮。9月30日公佈的9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錄得48.1,低於8月1.4個百分點,與5月持平,同為五個月以來最低。50是採購經理人指數的枯榮線,之上意味著擴張,之下意味著收縮。

這一走勢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同一經濟指標並不一致。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宣佈中國9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升至擴張區間。

中國官方的數據和財新公佈的數據結果不相符的原因包括:中國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大型企業的PMI為51.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高於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7%和48.3%,比上月上升0.8和0.7個百分點,仍低於臨界點。但總體綜合的結果仍然呈微幅擴張趨勢。

而財新公佈的中國製造業PMI中,主要分項指數全線下降,除了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均處於收縮區間,其中生產指數6月以來首次低於榮枯線,就業指數降至2020年5月以來最低,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則分別降至2016年2月和2016年1月以來最低

財新公佈的最新數據還顯示,中國經濟服務業的情緒也在惡化,惡化程度超過預期。德新社援引財新經濟學家王喆報導稱,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增加"。

對於10月中旬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而言,經濟疲軟是壞消息。中國國家習近平執政十年後,會尋求獲得第三個任期。之前他已經通過修改憲法取消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任期限制。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不確定性

在公眾視野消失了一段事件後 習近平重新出現在北京展覽館圖片來源: Xie Huanchi/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對經濟疲軟感同身受的也包括在華的各大外資企業。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越來越多外國商業團體的調查顯示,歐洲和美國的公司正計劃遷出中國。該報援引上海統計局的數據報導稱,今年6月至7月期間,上海的海外投資項目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3%。4月份,這個擁有2500萬人口的商業中心被關閉,新的外國投資企業僅有13家,而3月份還有305家。

《南華早報》報導稱:這就是籠罩著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不確定性。從本地分包商到跨國公司,中國的公司都在努力瞭解商業環境。該報評論稱:這就是籠罩著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不確定性。從本地分包商到跨國公司,中國的企業都在努力瞭解自己到底處在什麼樣的營商環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前景都顯得越來越黯淡。

報導指出,美國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的激進加息措施正在影響全球經濟,激起人們對衰退的擔憂。中國和西方之間不斷惡化的關係有可能破壞幾十年的供應鏈整合。而中國政府強硬的零關稅戰略正在限制中國的經濟,並破壞了其可預測性和效率的聲譽。

因此,中國人正在增加儲蓄,減少支出,公司不願意擴大業務,外國投資者正在制定撤出計劃。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一直在穩步下降,從2010年的10.6%到2020-2021年的平均5.1%。但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僅增長了0.4%,這主要是由於全國各地的封鎖造成的。

《南華早報》同時也指出:政府研究人員和經濟學家傾向於將當前的經濟麻煩視為大流行病造成的短期問題。但是,外國投資者懷疑中國政府是否會很快解決他們最迫切的問題:十分嚴厲的新冠防疫政策。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雷洛(Alicia Garcia Herrero)向《南華早報》表示:"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習近平將在其第三個任期開始時改變其清零政策。"

中國超越美國:不是何時 而是會不會?

同時也很少有人認為政府 "5.5%左右 "的年度增長目標將得到實現。世界銀行周一(9月26日)公佈最新報告,再次將中國的經濟增長大幅下調至2.8%,明顯低於4月時預期的5.1%和6月時預期的4.3%。世界銀行在報告中表示,調降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是由於疫情及封控對其影響大於預測。

新冠疫情在中國武漢首次大規模爆發之前,中國經濟一直以令人嘆為觀止的速度增長。雖然近些年來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中國官員還是喜歡在各種場合聲稱每年中國經濟的增量等於多少個阿根廷或者瑞士這樣的世界其它發達經濟體。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的說法在經濟學術圈內也比較盛行,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但鑑於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大幅下滑的趨勢,中國經濟超越美國,又變回了"會不會的問題"。許多經濟專家對此開始重新評估。《華爾街日報》於9月初發表報導稱,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已經將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間推後了兩年,至2030年。日本經濟研究中信則認為,中國的經濟體量到2033年才會超越美國,比其之前的預測晚了四年。

同時,有包括美國前財務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內的觀察人士表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和中國政府越來越傾向於干預企業事務,再加上其他挑戰,使他大幅降低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薩默斯認為,對中國崛起的預測與早期關於日本或俄羅斯將超越美國的預言有相似之處--他說,這些預言今天看起來很荒謬。

同時美國研究公司"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的首席執行官米勒(Leland Miller)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僅靠規模並不能反映增長的品質。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衡量,美國的生活水準是中國的五倍,而且這一差距不太可能很快縮小。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