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二戰後被驅逐德國人組織引起爭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7月29日

二戰結束前夕,從納粹佔領下被解放的東歐國家紛紛驅逐境內的德裔少數民族,戰後德國東部大片地區成為波蘭領土,這裡的居民也遭到驅逐。被驅逐的德國人和德裔共有1000多萬,其中多數回到了德國,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權益組織-被驅逐者聯合會。關於建立「反驅逐紀念中心」的討論和爭執在德國已經持續了4年。被驅逐者聯合會主張將這一中心建在首都柏林。這一建議不僅在鄰國波蘭和捷克遭到反對,也在德國國內引起了爭議。

被驅逐的蘇德台德國人圖片來源: AP


德國的一個民間基金會4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在柏林建立「反驅逐紀念中心」,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認識,和解以及和平的睦鄰關係。該基金會的一份聲明中寫道,人們「不應該沉溺於個人的苦難和對自身創痛的記憶,而應該創造一種工具,促使人們鄙視將驅逐和種族屠殺作為政治手段。」

這一目標聽起來無可厚非,但卻從一開始就被懷疑是用來掩蓋其真實意圖。其主要倡導者-被驅逐者聯合會代表的是德國1200萬被驅逐者的利益,這些人是在二戰結束時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其他東歐國家被驅逐的。戰後多年間該組織一直反對德國同上述國家改善關係,因為這種接近的前提是承認二戰後新劃定的邊界。

這一立場使得被驅逐者聯合會在冷戰時期在東歐被稱為「西德復仇主義的代言人」,他們認為復仇主義者的目標是恢復德國在二戰前的原有邊界,並讓被驅逐者得以返回家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要求和呼聲漸漸退出了公眾的視野,最多只侷限於被驅逐者協會的周日集會上。聯邦德國的對外政策日益清晰地走上了與東歐國家尋求和解與交流的路線。這一轉變對被驅逐者聯合會的立場也產生了影響,他們越來越強調其行動只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歷史和以及遭受的苦難,而且被驅逐者本身也是納粹政權的受害者。

以上說法在東歐國家遭到普遍質疑。那些曾遭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及其人民並不認為自己的命運同戰後被驅逐的德裔有共同之處,並拒絕將兩者相提並論。「反驅逐紀念中心」基金會在成立後向東歐國家尋求合作,只有俄羅斯做出了答覆,其他國家均沒有正式回應。

華沙猶太人起義的英雄埃德爾曼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說:「德國人為他們的政策,特別是對希特勒的支持,付出了代價,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驅逐。埃德爾曼補充說,人們應該一起哀悼納粹暴政的死難者,而不是專為被驅逐者建造一座紀念碑。

這一話題還引起了德波兩國政府間的不和諧。尤其是被驅逐者同時要求得到賠償。這一要求在波蘭遭到憤怒的回絕,並被視為被驅逐者協會方面態度絲毫沒有改變的證明。

德國政府於去年正式與賠償要求劃清界限,德國和波蘭兩國總統在「但澤聲明」中明確排除了相互之間要求賠償或就歷史上的罪行和不公正進行清算的可能。在建立「反驅逐紀念中心」的問題上,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外長菲舍爾都表示反對將這一中心建在柏林。但他們同意建立一個歐洲中心,紀念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全歐洲遭驅逐的受害者。

德國的在野黨基民盟-基社盟尤其反對這樣一個歐洲中心。在這一問題上,各黨派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反驅逐紀念中心基金會的負責人是被驅逐者聯合會的主席,基民盟議員施泰因巴赫,而她的副手則是執政的社民黨政治家格羅茨。基金會的顧問委員會中也不乏知名人士,而設在柏林的一個反對該行動的組織也有不少社會名流助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