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與管風琴:東西方文化碰撞
2010年12月6日冬季一個寒冷的晚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科尼克斯文特地區的埃茂斯教堂裡進行了一次頗有意義的碰撞。來自上海的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馬曉輝在這裡舉行了專場音樂會。在教堂裡為她用管風琴伴奏的是漢斯‧約亨‧齊克(Hans-Jochen Zick)。音樂會上無論是巴赫的樂曲,還是弗蘭克‧辛納屈的歌曲"我的路"的爵士演繹,還是京劇的一些曲目都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許多人激動不已。
馬曉輝和齊克演出之前只進行過兩次排練。然而兩人卻配合得天衣無縫,二胡和管風琴交織傳遞出來的每個音符都十分和諧優美。演出後馬曉輝對齊克這位業餘管風琴手大加贊賞:
"他不是一個專業的鋼琴演奏家,但是我覺得他有一個很好的音樂家的素質。他的心,他的激情,他的創造力,他對音樂的虔誠。而且他有著非常開放的觀念。兩天前他第一次看到二胡,他在演奏的時候告訴我,這太美好了。讓我的精神都在飛越."
對於齊克來說,同馬曉輝共同舉行音樂會是個不尋常的經歷。這是他第一次為二胡這種地道的中國樂器伴奏。這位多年來一直演奏鋼琴和管風琴業餘樂師在談到對馬曉輝和二胡的印象時說:
"我知道一個優秀的樂手能夠從他的樂器中奉獻出優美的樂曲來。二胡有著完全不同的音質。我甚至可以說,這種樂器比我們的小提琴更有內涵。馬曉輝演奏出來的那些中間音色,我在西方小提琴的演奏中從來沒有聽到過。"
考慮到德國人對二胡這種樂器的瞭解相對不多。因此馬曉輝在演奏每一首樂曲前,都用英文為聽眾作講解,並相應介紹關於二胡這種樂器的各種知識。她說,將二胡介紹給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是她的使命。
"我覺得自己有這樣一個使命去傳播中國文化。二胡雖然看上去那麼簡單,但是它風情萬種,千變萬化的敏感和力量讓人震撼。我已經和我的二胡融為一體,它是我心靈的一部分.。"
教堂裡座無虛席。聽眾全都屏氣凝神傾聽二胡發出來的那種具有東方色彩的樂聲。
一位來自波昂市的聽眾表示,這場音樂會給他帶來的不少驚喜。過去他只從光碟上聽過二胡拉奏的曲目。
"今晚我真沒想到能夠聽到二胡演奏的爵士樂,流行樂,整個晚上讓人感到輕鬆愉快。來之前我還以為會是一些非常嚴肅的樂曲。今晚的演奏太棒了。美妙之極。"
這位觀眾的妻子也被馬曉輝和她的二胡所感動。
"我感到馬曉輝通過音樂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非常有趣,很美。這種文化碰撞容易理解。"
也許不久後中國聽眾也有幸領略馬曉輝和齊克的演奏。明年兩人計劃在中國聯合舉辦演奏會。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編譯:韓明芳
責編:謝菲
(另附:本台記者對馬曉輝的專訪)
演出後,馬曉輝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下面是採訪內容。
德國之聲: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嘗試進行用二胡這種典型的中國民間樂器同西方樂器和音樂進行過對話的?
馬曉輝:96年我初次遇到了一位德國鋼琴家,他是漢諾威人,現在是維也納音樂學院的教授。他在上海音樂廳聽到我的二胡演奏之後感到非常震撼。他不能想像兩根弦的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竟然那麼豐富多彩。當時他正在上海訪問。於是我們在9天裡創作了兩首作品。拍了兩首MTV。那是我首次嘗試二胡鋼琴的合作形式。其實這種合作形式早在60年代,70年代就有過,但是這種中西文化對話的形式並不多。從96年我開始用二胡同西方的樂器和西方的古典音樂作品進行對話。而西方樂器和樂曲也在其中同中國的樂器樂曲進行了對話。我突然發現這種對話非常迷人。因為西方的作品非常典雅,高貴,舒展,明媚。而中國的東西非常細膩,婉約。在對話當中如果我們找到一個合適的點,就可以取長補短。
德國之聲:你和德國,包括其他歐洲國家的音樂家是否能夠從這種對話和碰撞中得到某種啟迪呢?
馬曉輝:在我和德國鋼琴家的合作過程中我的音準,節奏和音色都得到了巨大的飛躍。我在演奏的時候就有了象飛翔,象天使,象跳芭蕾的感覺。我找到了舒展的感覺。那麼西方音樂家在同我的合作當中,也感受到我們中國音樂中的很多小巧的技巧和韻味,覺得非常迷人。他們也學到了我們那種緊打慢唱,他們也有取之不盡的感覺。在10幾年的合作當中我感到,作為人,從人性的角度,不管你是德國人,歐洲人,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人心裡對美,對善良,對蔚藍的天空,對陽光,對月亮這種推崇是一樣的。
德國之聲:從今天你們的演奏中感覺二胡同管風琴合作演奏巴赫的作品"G弦上的詠嘆調"非常感人。二胡是不是適合所有的西方樂器呢?
馬曉輝:我從1998年時就同管風琴合作了。我覺得二胡演奏巴赫的音樂非常適合。比如長笛的低聲部非常適合二胡的演奏。二胡是1千多年前從中東傳過來的,西方的小提琴也是從中東傳過來的。小提琴透過絲綢之路在義大利得以成就,二胡通過絲綢之路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它在中國得以成就。因此二胡有能力演繹不同文化背景,表達大自然和人性的可能性。我就去深挖這些東西。 因為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難。用二胡演奏巴赫作品是個大膽的嘗試。巴赫是古典音樂之父。他的音樂立足於教堂文化,為什麼他的音樂能夠洗滌我們的心靈,能夠讓我們的精神昇華,讓我們成為一個美麗的人,我捕捉到了這一點。二胡和管風琴的合奏可以說給巴赫音樂又一個美麗的版本。
德國之聲:聽說你和同你一起演奏的管風琴師只在一起進行了兩次排練,但演出非常成功。觀眾都站起來鼓掌,喝彩。 你們今後還會合作嗎?
馬曉輝:我們在做明年的計劃。因為他不是一個專業的鋼琴演奏家,但是我覺得他有一個很好的音樂家的素質。他的心,他的激情,他的創造力,他對音樂的虔誠。而且他有著非常開放的觀念。兩天前他第一次看到二胡,他在演奏的時候告訴我,這太美好了,讓我的精神都在飛越。上海有小型聚會的沙龍,小型的藝術中心,我想有機會將他介紹到中國去。
德國之聲:除了德國你還在世界什麼地方展示過中國的這種傳統民間樂器的魅力?
馬曉輝:音樂是無國界的,重要的是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音樂語匯去建立東方和西方,中國和德國之間的橋樑。這個需要智慧和探索,需要不斷地實踐。我去過奧地利的金色大廳, 紐約的卡內基,林肯中心,聯合國,國會山莊,美國白宮,為瑞典皇後演奏過等等。下至幼兒園,世界各地的敬老院,中文學校我都去過。很多是有收入的,很多是義演的,目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分享中國這樣一件樂器。我覺得自己有這樣一個使命去傳播中國文化。二胡雖然看上去那麼簡單,但是它風情萬種,千變萬化的敏感和力量讓人震撼。我已經和我的二胡溶為一體,它是我心靈的一部分。我在國外的很多大學都是榮譽教授,也是訪問學者。在國外教二胡不容易,但音樂是相通的。我在建築系, 心理學系,哲學系和世界音樂系做過很多大師班講座。2003年我發起了"二胡與世界握手"活動。我一個人就像個吉普賽女郎,拿著二胡到全世界各地同手風琴, 風笛,長笛,大提琴, 鋼琴, 交響樂隊和弦樂隊等共同演奏。 在過去7年的"二胡同世界握手"活動中,我做過講座,做過采風, 攝影 ,錄影,大師訪談,演奏等等。可以說該做的都作了。我感到我們中國文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二胡不僅是我最親愛的,也是所有人的。
德國之聲:你喜歡德國嗎?
馬曉輝:德國對我來說是我在歐洲的家鄉。我1997年第一次來德國,第一次開音樂會的地方就是漢諾威。我是古典音樂家,因此貝多芬,巴赫對我來說就是音樂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