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五七幹校」——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八

徐慶全
2020年10月5日

作為在中共歷史上一個特有概念的「五七幹校」,發軔於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也就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所耳熟能詳的「五‧七指示」。

06 - 60 Jahre China im Umbruch | Die Kulturrevolution | Personenkult
"把各行各業辦成紅彤彤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的口號響徹全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毛澤東在1966年的那封信中寫道:

只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年中,各個抗日根據地,我們不是這樣做了嗎?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只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樣,工人也是這樣,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參加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以上所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意見、創造發明,多年以來,很多人已經是這樣做了,不過還沒有普及。至於軍隊,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不過現在更要有所發展罷了。

毛澤東的這封信,由林彪轉呈中央,並於當月15日全文轉發全黨。在轉發通知中說:毛澤東這封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獻,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劃時代的新發展。同年8月1日,也即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開幕的當天,《人民日報》發表了《全國都應當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的社論,將這封信的基本精神向全國公佈。社論評價說:

毛澤東同志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種經驗,研究了十月革命以來國際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各種經驗,特別是吸取了蘇聯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實行資本主義復辟的嚴重教訓,創造性地對如何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保證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這些問題,作出了科學的答案。

這個被毛認可的社論表明,他決心以政治強力即變本加厲的階級鬥爭,來實現他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模式。《人民日報》社論發表後,"把各行各業辦成紅彤彤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的口號也響徹全國。伴隨著這一口號,農場、學校、幹校等都貼上了"五‧七"的標籤,走"五‧七"道路成了時髦。

1968年5月7日,黑龍江省為紀念毛澤東"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在慶安縣柳河辦了個農場,把機關幹部和所謂的"走資派"送去勞動改造,農場定名為"五‧七幹校"。9月29日,《人民日報》總編室編印的《文化大革命情況匯編》第628期中,登載了《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一文。毛澤東讀後,第二天給時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員的姚文元寫下了這樣的批語:

此件似可在人民日報發表。因有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以上請提到碰頭會上討論決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Co. Ltd

10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文章。"編者按"說:

黑龍江"五‧七"幹校關於幹部下放勞動的經驗很好,建議各級革命委員會的同志們和廣大干部、知識分子認真讀一讀。我們已經有了關於精簡機構方面的經驗,再加上關於幹部下放勞動方面的經驗,對如何實現機關革命化、幹部革命化,認識就比較完整了。

毛主席最近指出:"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毛主席的這個指示,對反修、防修,對搞好鬥、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應引起我們各級革命幹部和廣大革命群眾的高度重視。希望廣大干部(除老弱病殘者外),包括那些犯過錯誤的幹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勞動的過程中重新學習,使自己精神面貌來一個比較徹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員會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幹部,也要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勞動,使自己不脫離勞動人民,既當"官",又當老百姓。新幹部要特別注意不要染上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一切依靠秘書、做官當老爺的剝削階級壞作風,要保持無產階級朝氣勃勃的革命的青春。

至此,"五七幹校"這一概念、這一做法,風行全國。

10月14日,《人民日報》又登載了柳河"五‧七幹校"革委會的《靈魂深處的一場大革命--創辦柳河"五.七幹校"的基本體會》一文,再一次向全國推廣。"五七幹校"在各地興辦起來,大批幹部被下放到這些所謂的"學校"勞動、改造。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中國進入了撥亂反正的時期,"五七幹校"也成為必須面對的毛澤東的遺產之一。

197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其中涉及到如何對待"五七幹校"的問題。"決定"說:"五七幹校,毛主席曾經作過充分的肯定。輕視五七幹校,認為五七幹校比別的學校低一等,或者可有可無,甚至要把它取消的想法和行動,都是非常錯誤的。'四人幫'把五七幹校當作懲罰幹部的場所,這是他們破壞毛主席《五七指示》,摧殘革命幹部的罪行。"

肯定"五七幹校",但又指出了這是一個"懲罰幹部的場所"。

1978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煤炭部科學研究院煤化所張治國的來信:《對五七幹校的建議》,"建議"說,第一,工業部門的五七幹校,今後"以工為主"更適宜;第二,建在農村的幹校移交地方,辦成示範性的農場。

在中共的媒體的管理制度下,以"讀者來信"的方式刊登建議,往往是政策調整的先兆,或者是低調地廢除某一項政策的做法。果然,刊登這封來信後,全國的"五七幹校"基本上變成了"示範性的農場"。

1978年底到1979年初,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陸續要求返城,中央為了緩解城裡壓力,在有關知青安置的文件中,想起了"五七幹校":"各地區、各部門的一些五七幹校可以改為本地區、本系統安置下鄉知識青年的基地。"這個基地是以"農、工、林、牧、副、漁業"為主,也就是"讀者來信"所說的"示範性的農場"。

此後,"五七幹校"慢慢在全國銷聲匿跡了。

 

系列報導說明:

無論何時代,中共的宣傳語言都很接地氣,隨時皆可因地制宜地把通俗易懂的白話納入文件,形成一系列政治術語。歷經國共內戰的散文大家王鼎鈞就認為,國共較量,國敗共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行"文言文",深奧難懂,政府文告難以貫徹到底層;而中共行"白話文",以"順口溜"宣傳政策理念,則深入人心。到2021年,中共將立黨百年。中國當代史學者、資深媒體人徐慶全縱觀百年歷程,以"名詞解釋"方式解讀中共黨史政治術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