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五角大樓中國軍力報告之二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7月20日

在報告的後半部分,美國國防部仔細分析了中國軍力在武器和戰略的具體進展,指出了中國的國防潛力,和在台海之外的能源擔心。

潛艇是中國海軍的發展重點圖片來源: AP

軍事戰略和條令

報告指出了中國軍事戰略和戰役研究的「主動防禦」思想,同時中國進行有限和相對精確的武力投送的能力正在增長。報告並列舉了中國的欺騙戰略,「訊息化條件下進行局部戰爭」的戰略和聯合作戰能力的提高,向美軍學習的進展、包括熊光揩的新軍事革命思想等。

軍事現代化資源

五角大樓的這份報告預測,如果中國能夠克服人口問題、工業和技術基地老化、金融低效等一系列問題,維持目前的高增長,那麼到202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6.4兆美元,超過日本的6.3兆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2.3兆美元。

這種背景下,中國的軍事預算在2005年較前一年增長了12.5%,達299億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而且這只是官方數字,大大低估,並不包括外購軍火、武警支出、二炮工程建設、軍工企業補貼、國防相關研究投入、地方補助等。2005年實際軍費支出規模可能達9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亞洲第一。

報告還分析了中國軍事現代化整合民用工業的努力,從俄羅斯、以色列和歐洲進口軍火和引進軍事技術的狀況。在過去30年間,中國從法國、德國、義大利和美国的軍火進口和兩用技術引進中受益菲淺,比如2001年從英國進口斯貝發動機用於飛豹轟炸機、與德國、義大利合作开發新的中型直升機,2000年起與以色列開始已經取消的空中預警系統項目、2001年獲得哈比無人機等等。

最後,報告指出了中國有將這種引進技術和武器擴散到其他禁運國家的記錄,如伊朗、緬甸等。

軍事現代化目標和趨勢

報告說,美國情報機構預測,到2010年或晚些時候,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就接近完成,能夠抵禦具有現代軍力的對手。同時,中國領導人可能已經意識到他們並不能完全匹敵,所以強調發展所謂「殺手鐧」項目。

結果,對中國軍力可能存在兩種誤判:一是其他國家可能低估中國軍力的改進;二是,中國可能高估他們自己的部隊在新武器的應用、操作、養護和補給方面的完善程度,以及和原有作戰能力的結合。

這份軍力報告重點報告了中國在核威懾、精確打擊、遠程機動、制海能力、通訊線路保護、聯勤體制、太空戰、和計算機網路等方面的具體發展。

核威懾:中國在質和量方面都在改善其核威懾能力,在範圍上覆蓋俄羅斯、印度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包括澳洲和新西兰。中國的未來戰略包括現有的固定井發射的CSS4(20枚);固燃和道路機動的DF31(預計2005到2006年服役)和DF31A(2007到2009年服役),並逐步替代液體燃料的CSS3(約20枚);潛艇發射的巨浪2;並以CSS5替換CSS3s,保持對本地區的核打擊能力,。

精確打擊: 中國企圖將西太平洋地區、可能有威脅的港口、空軍基地、表面陣地、訊息指揮中心和防禦系統、司令部等作為其精確打擊的目標。據估計,中國有650-730枚短程彈道導彈,每年增加75-120枚;中國還在發展陸基巡航導彈,不清楚是否載有核彈頭;中國還有少量的空地導彈,並在改善空射反艦導彈;中國海軍的反艦導彈有十幾種之多,過去十年性能有巨大改進;中國還從以色列和俄羅斯獲得了反雷達無人機和反輻射導彈,符合中國的訊息戰原則。

遠程機動: 中國有三個空降師、兩個兩棲步兵師、兩個海軍陸戰旅、七個特種大隊、和一支屬於二炮的偵查團。

防空: 中國解放軍已經從傳統的要地防空變為一個由聯合防空作戰條令所體現的現代的、進攻防禦和單純防禦相結合的空防體系,包括飛機、防空導彈和遠程火炮、艦艇防空、特種部隊等多兵種。除了Su27和Su30兩種先進戰機,報告提到了殲10、殲轟7和改型、殲八改型、薩姆10導彈和中國翻版紅旗9、增程的S300PMU2防空導彈,中國的防空導彈網已經覆蓋台灣海峽全部。

制海: 中國有9000英裡的海岸線,正發展控制局部海域制海權的能力,包括自制量產型宋級潛艇、獲得更多基洛級潛艇、發展新型元級潛艇、和093級新型核攻擊潛艇等。除了低技術的偽裝、假陣地技術,中國還重點發展了雷射和太空武器。中國海軍目前並沒有超越包圍台海範圍的理念,否則,中國將必須發展航母、提高反潛能力、發展艦隊區域防空系統、大量核動力攻擊潛艇、更有效的海軍訊息指揮系統、和更多的遠洋訓練。

。。。

中國軍事現代化和台海安全

在最後一章,報告指出中國軍力的增長正在抵銷台灣近年來做出的軍購努力。而台灣的一筆153億美元的、包括愛國者III型導彈、P3C反潛機和柴油潛艇的軍購案仍未通過台灣立法院討論。

報告並稱,中國在計劃某種有限打擊方案,但這種有限打擊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全面衝突。

(吳強編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